新版前言
今天我國的琴童有百萬吧?這種現象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而哪裡有鋼琴,哪裡就有莫扎特的音樂之魂在優美地迴響。
1755年葡萄牙京城裡斯本發生特大地震(估計為9級),遇難人數為6萬多,十分慘烈。整個歐洲都有震感。
震後第二年,即1756年,莫扎特出世。
這好像是造物主的特意安排,為的是安慰受驚嚇的歐洲人。
其實18世紀全世界有很多地方都有大地震發生。
所以在人類歷史上,18世紀是地震的世紀,但也是莫扎特的世紀。
造物主好像在說:“在多處地震中,人類的精神受到嚴重干擾和傷害,那麼,就讓莫扎特帶著他的和諧、甘美音樂出世吧!”
“為的是給人間一些道歉的補償。”
“為的是給人類及其子孫後代許多平和、寧靜和清涼。”
“我在那裡關了一扇窗,必在這裡開一扇門!”
“就讓莫扎特的音樂在人間久久迴盪吧!”
在汶川抗震救災中的許多個耿耿無寐之夜,為了讓我們悲痛的心靈得到一些舒緩和慰藉,我們常選些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作為醫治精神創傷的良藥。
在舉國哀痛的日子,聽莫扎特音樂,恆然覺得有蔚然之光,蒼然之色,鏗然之韻從中披露出來。
尤其是他在去世前的幾首曲子,那天鵝之歌空靈中總是雜以悽麗之美;那坦蕩之懷,任天而動,又有滄波浩渺之致,這就是莫扎特音樂藝術世界的獨特氣韻和高格了。
當代人在歡樂的時候,也許可以不要莫扎特;但在靈魂受到創傷、或迷茫和困惑的日子,便迫切需要他的音樂照個亮。
無數次的內心經歷告訴我們:
莫扎特音樂於我們是腳前的燈,是路上的光。
請允許我們用英文重複這種體認和感悟:
Mozart’s Music is a Lamp to Our Feet and a Lamp to Our Path。
2008年8月於上海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死亡意味著什麼?
每個人的回答是很不相同的。你若不信,請你稍微思考三分鐘,然後作出自己的回答。
愛因斯坦的回答則與眾不同:
“死亡就意味著再也聽不到莫扎特音樂!”
由此可見莫扎特音樂在這位偉大物理學家心目中的至高至尊地位。
願莫扎特音樂如明月白露,光陰往來,伴隨我們一生!
最忘不了的是他那些非常內在的慢板樂章,總是瀰漫著寧靜、莊嚴和神聖的美感,如《第二十五鋼琴協奏曲》。他的管樂和配器用得多好啊!那是一段詩化了的人生哲學,頗有“人生如寄,多憂何為”的超脫況味。
。 想看書來
獻辭
謹以這本書獻給:
那些在暮色蒼茫中覺得無巢可歸的漂泊鳥兒;
那些煩躁不安的大城市的心;
那些想從莫扎特音樂中尋找祥和、寧靜和清涼的焦灼靈魂。
對於混濁、騷亂和落滿了塵埃的現代人的靈魂來說,莫扎特音樂(比如他的兩首長笛四重奏)是一塊澄清內心世界的絕妙的“明礬”。
促使我們拿起筆來撰寫這部書的主要動機,正是為了指出這塊“明礬”對淨化現代大城市居民心靈的特殊作用、功能和價值,以便安頓我們在地球上的生命。
莫扎特在作曲的時候,他是在同上帝直接對話;而我們這些人只能透過他的音樂聽到上帝的聲音。不錯,莫扎特的音樂把上帝的聲音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