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和 他 們
經常有一些結婚不久的女性問我:你說我那位是怎麼回事,跟我結了婚,我好吃好喝地把他伺候著,他卻總忘不了做單身漢時候的那一班狐朋狗友。隔三岔五就要聚在一起,又沒有什麼正經事,除了喝酒吹牛就是裝瘋賣傻,我提意見他還跟我發火,在他眼裡怎麼我連那些臭男人都不如?是不是一結婚他就不那麼愛我了?
對這樣的問題,我總會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回答說:也許你找了個同性戀丈夫,他喜歡的是男人,沒辦法才跟你結婚。聽了我的回答的女性往往會嘿嘿一笑,認為我是百分之百開玩笑的,因為她們清楚地知道她們的丈夫不是同性戀。
但是,我絕對不完全是玩笑。我說的是一個基本事實,就是:從心理發展的過程看,同性戀比異性戀更接近人的心理天性一些。這是因為,人一生下來,在心理上是你我不分、男女不分的。四歲之前,是心理學上所謂的共生和自戀階段。在這個階段裡,我們只愛自己,和愛跟我們一樣的人。我們會認同跟我們一樣的人;即使別人跟我們不一樣,我們也會從心理上把他們變得跟我們一樣,然後再認同。認同之後,我們才會愛他們。這就是同性戀的原始狀態。四歲之後,性心理開始萌生,慢慢地我們就知道性別的差異,如果沒有什麼大的意外,我們的性心理就會發展成跟大多數成年人一樣的狀態:排斥同性,喜歡異性。所以說,同性之間的相互吸引要早於異性之間的相互吸引。或者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是從同性戀狀態進化到異性戀狀態的。
在女人看來,男人們有時候一起做的事完全沒有意義,比如上面提到的吃喝玩樂。當然,這從某些方面來說也是對的。做那些事不僅創造不了經濟效益,反而會消耗各自的金錢;花費很多的時間,又沒有增加什麼文化知識;陪朋友多了,自然就陪家人少了,不利於家中的安定團結;等等。但是,從另外一些方面,尤其是從心理方面看,男人跟男人在一起,對男人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這是因為:
第一, 男人需要從別的男人身上,獲得對自己的性別的認同。“我是男人”這種感覺,是一種需要在一生之中不斷加強的心理體驗。這種感覺只有一小部分來自跟女人的對比中,絕大部分來自與其他男人的認同中。成天在女人堆裡打滾的男人,他也許會很表淺地認為自己是個男人,但時間一長,他的心理就可能被女人化了。這樣的例子很多。文學作品中有賈寶玉,他是如此地女性化,以至於演他這個角色要找一個女演員才能夠演得神似;還有中國歷史上很多繼承祖業坐天下的皇帝,“長於深宮婦人之手”,經常打交道的男人又基本上是太監,所以他們的性格往往剛毅不足而陰柔有餘。這樣的人治國,後果就可想而知了。男人只有跟男人在一起,才能夠互相認同,互相加強男人氣概。比如《天龍八部》中的蕭峰,也許是金庸小說中最具男人味的男人,他最喜歡乾的事情就是跟丐幫的兄弟們一起喝酒。
第二, 人性中有一種先天的攻擊性力量,這種攻擊性在男人那裡表現得尤為明顯。男人如果把攻擊性針對女性,這不會被社會規則所認可。在男人跟男人的交往中,如果直接進行攻擊,那是一種低階的方式,往往會造成兩敗俱傷的結局(如打架)。但是,在男人和男人之間,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是某種變異的攻擊性的表達,為了便於理解,我們不妨稱其為娛樂性攻擊。男孩子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會透過相互打鬥取樂,越好的朋友之間,打鬥得就越多,這就是所謂娛樂性攻擊既表達了必須表達的攻擊性,又不傷和氣、不撕破面子;成年男人之間,這樣的娛樂性攻擊的例子就更多了:首先是軀體的,兩個好朋友很久沒見面,見面就互相給幾拳頭,既是娛樂又是攻擊,看他們的高興勁兒,就知道攻擊和被攻擊都是男人的一種需要;然後是語言的,一群男人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