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倒也是一條路。”我想起後世福建的名茶鐵觀音。
“可是,我林家自身並不出產茶葉的。”
“無妨,現在的製茶工藝還有待提高。林姑娘,你們林家認識安溪的茶農嗎?”
“恩,認識的,而且關係還挺近的。我曾聽家主講過,安溪縣地處戴雲山脈的東南坡,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走低。西部以山地為主,層巒疊嶂,最高的山峰達幾百丈,通稱‘內安溪’。東部以丘陵為主,通稱‘外安溪’。茶葉產地主要在內安溪一帶,在內安溪有一處名叫蓬萊的村落,其中的村長乃是我林家的外系子弟,所以,近三十年來,雙方一直交好。”
我回憶起後世鐵觀音的製作程式,說道:“林姑娘,我倒是有個主意,你回去後和林楓商議下,我們獅峰商行,你林家還有蓬萊村三處合作。蓬萊村負責種植茶樹,林家負責製作,獅峰負責全部的銷路。”
“長老,可我們不會製作啊?”
“這個沒關係,製作方式由我來提供,用我這種方式製作出來的茶葉就叫做鐵觀音茶。對了,靈兒,你記錄下。”
“恩。”
“首先是採茶,鐵觀音茶需要的原葉採摘是有講究的,一是葉片數,一芽兩葉或一芽三葉的才能開採。鐵觀音茶的原葉採摘時間也有規定,只能在上午巳時到下午申時過半。第二個步驟叫做曬青,當茶青採摘回來後,要將其在地上攤成薄薄的一層曬青。第三呢,要進行搖青,搖青是鐵觀音茶特徵形成的關鍵。搖青採用的是手工篩青方法,篩青時,雙手用力握住茶篩邊緣下拉,有節奏地進行旋轉搖擺,使葉子在茶篩上做圓周運動與上下翻動。然後是攤青,搖青後將茶青放在涼青架上進行攤青,時間一般在半個時辰左右。搖青過程包括‘搖’和‘攤’兩部分。搖是動的過程,攤是靜的過程。經過4到5次的反覆動搖和靜攤相間,當水分散發到一定程度後,‘綠葉紅鑲邊’形成。第五個步驟是炒青,該工序一方面可以固化已形成的品質,另一方面散發部分水分便於後面工序的操作。第六,叫做包揉,包揉是鐵觀音製造特殊的塑形工藝,採用‘揉、壓、搓、抓’等動作,使茶條形成緊結、彎曲的外形。最後一點是烘乾,乾燥應低溫烘焙,烘至足幹,進一步形成茶葉的形態特色、香味,去掉多餘的水分,便於儲存。這種方法不難,由林家和茶農一同試驗幾次便可成功。但其火候卻是要經過長期的磨練才能熟練掌握的。”
方靈使用硬筆的速度很快,幾乎能夠跟上我刻意放緩的說話速度了。
“哥,這種茶葉為何叫做鐵觀音呢?”
林瑩也道:“是啊,感覺怪怪的。”
“這裡面還有一個傳說呢。”
“快講講,好久沒有聽哥講故事了。”
“好吧,那我就將從古書上看到的這個傳說講給你們聽。據說啊,在幾百年前有個種了一輩子茶樹的老茶農,此人無兒無女,為人樂善好施,信佛禮佛,特別信奉觀音,每天早晚都會在觀音像前敬奉一杯清茶,幾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一天晚上,老茶農睡熟了,朦朧中他彷彿看見觀音叫他去一個地方,於是他就扛著鋤頭走出家門,按照觀音的指示來到一條溪澗旁邊,果然發現了一株茶樹,此樹枝壯葉茂,芳香誘人,跟自己所見過的茶樹都不為同。第二天早晨,他順著昨夜夢中的道路尋找,在小溪的石隙間,找到了夢中的那株茶樹,同時在茶樹旁發現了一本茶葉製作工藝的手冊。老茶農仔細觀看茶樹,只見茶葉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頓時十分高興,他將這株條樹挖回,種在家裡的一口鐵鼎裡,悉心培育,後來,老茶農按照手冊上所示的方式製作出上等的茶葉。因這這茶是觀音託夢得到的,所以取名‘鐵觀音’。”
“哥,總聽你說古書,古書的,到底是本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