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那是!段醫生也很好!協和的醫生都很好!”
“就是嘛!我想,來接我班的實習醫生,也是很好的!哦,對了!您到時候提醒他,給您傷口裡填的這個紗條不要填緊了。您這傷口就快長好了!”
老人頗有感觸:“是啊,我這爛腳都爛了半年多,真沒想到還有能長好的一天。太感謝協和的醫生了!”
內科病人往往住院時間長,病情好轉的慢,所謂“病去如抽絲”嘛。當內科醫生真是需要極好的耐性,以及極高的和病人溝通的技巧。當然,所有的醫生也都需要。
芳華自認為不是個特別有耐心的人,情商也並不高。但身為醫生。她還是會在病人面前收起自己在父母跟前嬌縱的脾氣。
好在每當她看到病人的苦痛,就會自然而然、設身處地從病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雖不能說“視病人為親人”,但她充滿理解和同情的話語、眼神,也會給病人們留下好印象。即使不是她主管的病人也對這個常常微笑、有問必答的小醫生很有好感。
白芸曾問芳華,怎麼每天都笑眯眯的,隨便哪個病人抓住她都能嘮嗑嘮上半天。
芳華說:“你想啊,病人住到醫院,其實就是把性命交到了素不相識的醫生手中。他們心裡一定還是很緊張、很擔心的。我們當醫生的除了給他們定治療方案,關心他們身體康復的情況之外,還應該多和病人交流,讓他們心情好起來。這樣的治療效果才會更好,這也是一種心理治療吧!”
其實芳華還覺得,慢慢磨練和病人打交道的功夫,也是對臨床能力的一種提高。
所謂的醫患矛盾,的確往往是醫護方面先有做得不妥的地方,而病人作為弱勢群體只是到了忍無可忍的時候才和醫生對抗的。
很蠻不講理的病人也有,但是很少;而如果醫護人員做得更好些,能體諒他是在生病,有些矛盾也許就不會出現了。
這一點,芳華過去工作的部隊醫院就明確規定。醫患發生矛盾,只能是追究醫生的責任。芳華曾經也有些不理解,覺得醫院很過分,都不幫自家人說話。
但隨著閱歷的增長,她漸漸明白,醫院其實是以此來警誡醫生,要自己先做到無可挑剔了,再說別的。
而實際上,醫生也是人,也是有脾氣的,所以不可能真的無可挑剔。即使態度無可挑剔,醫術、醫技也難以做到很完美。所以,醫患矛盾,主要責任的確是在醫生身上。
芳華可不想和病人發生什麼糾紛矛盾,所以她現在就告誡自己,和病人的交往中要做到“理解先行、檢查自身”。這可能比什麼空泛的“視病人為親人”更容易做到一些。
所謂好的醫德醫風,並不是講講大道理就能做好的,它也和醫術的提高一樣,是個慢慢積累的過程。
做到一次對病人好並不難,難得的是在漫長的從醫生涯中,始終如一地理解和善待病人。就像人人都做過好事,但很少人能做到像雷鋒那樣的境界。
當醫生不難,當一名好醫生可就難了。
愛上一個人並不難,和一個人天長地久就難了。
所有的事情,說到底都是需要堅守心中的信念罷了。
***********************************************
芳華下一個科轉到了呼吸內科。這大夏天可不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所以她竟然一下子有點“清閒”起來。
芳華不由感慨:唉,生不逢時啊!如果冬天來呼吸科,一定可以有更大的收穫。
不過呼吸科也不是真的一點事情沒有。
有個七十多歲、肺癌晚期的病人,癌細胞全身轉移。心肺功能也衰竭了。帶習老師說他也就剩這兩三天時間了,讓芳華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