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早在三年前的秋季,決定組建一支兩千人的步槍隊的時候,便已經派人將步槍的設計圖紙以及實物樣品送回了京城,至於朝廷方面是否會組建步槍部隊,那就並非是他所關心的事情了。而朝廷方面在收到了李恪送來的設計圖紙以及實物樣本後,經過一番激烈的廷議後,作為弓箭兵的補充兵種,步槍兵還是有必要存在的,於是決定組建一支五千人的步槍部隊並且劃歸到禁軍編制內。
紙質彈殼的出現使得不管是營州製造局,還是朝廷的工部製造局的心思都活泛了起來,在他們看來炮彈不過是子彈的放大版,只要將子彈的彈殼按照一定的比列放大,便可以製造出相應的炮彈來。但是三年來的無數次的失敗證明,事情絕非是看起來那麼的簡單。這其中最為令他們頭疼的事情就是,該如何解決讓炮彈彈頭在指定的位置爆炸。最初的想法很簡單,既然是透過彈殼裡的火藥燃燒,從而產生推動力使得子彈射出,那麼只要像以前那樣在炮彈的彈頭底部安上一個引線,利用彈殼內的要引燃引線便可以了。但是他們卻沒有想到,彈殼內的火藥可不會按照他們的想法,從引線的頭部開始引燃,而是同時將整個引線引燃。炮彈彈頭的內部雖然也有一小段引線,但是那能有多長,第一次試射的時候,炮彈剛剛離開炮筒便發生了爆炸,也就幸虧是進行試驗,彈頭內的火藥並不多,更加沒有新增鐵釘、鋼珠之類的輔助物品,但是即便是如此仍舊使得站在大炮旁邊的十幾位工匠被炮彈的碎片炸傷。
有了這一次的慘痛教訓,工匠們再進行炮彈研製的時候都小心了很多,但是三年的時間已經過去,卻始終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而李恪在前一世畢竟不是軍火方面的專家,而他所購買的那些軍事方面的書籍、畫冊更是不可能教人如何製造炮彈,再加之他所掌握的知識也早已經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了他們,所以到了這個時候他也已經不可能再提出什麼有用的建議,一切都只能依靠工匠們自己摸索了。
此時距離唐太宗御駕親征百濟已經過去了五年的時間,在這五年的時間裡,大唐一直對百濟地區採取懷柔政策,以儘快的恢復當地的經濟。然而大唐的懷柔政策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反倒令當地人認為大唐這麼做是柔弱的體現,在當地一些不甘心就此沉淪的破落貴族的挑唆下,當地的民眾不斷的發動旨在推翻大唐統治的暴亂。
大唐當初打下百濟之後,便定下了懷柔為主的調子,所以為了不刺激百濟當地百姓的神經,很快便將大軍撤回本土,僅留下數千兵馬作為維護當地治安。一開始百濟人發動暴亂的時候,人數較少而且多為自發的,組織者也沒有什麼明確的目的性,所以很快的便被大唐在當地的駐軍給鎮壓下去。但是隨著發生暴亂的逐漸升級,開始有一些接受過教育的人參與其中,這樣的人通常都比普通百姓的見識要高出一大截,他們善於組織和鼓動百姓的情緒,甚至於還有些曾經當過兵甚至於做過軍官的人加入其中,這些人通常都擅長練兵和指揮作戰,有了這些人的加入,發動暴亂的勢力也就有了明顯的提升,而大唐在當地的駐軍再想進行鎮壓,就變得異常的困難。
當百濟發動暴亂的勢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早就對百濟心存覬覦知心的新羅國王,又適時的跳了出來,從暗中扶持並提供兵器裝備其中幾股實力比較強大的勢力。很快的,百濟的大唐駐軍便被這些個層出不窮的暴動,給折騰得焦頭爛額,求援的信件如同雪片般的送往京城長安。
如果不是因為李恪事先便向李世民提及,等到新羅方面見到大事可為,忍不住跳出來的時候,再出兵連同新羅一起剿滅,從而徹底的將這裡的隱患消除,李世民恐怕早就忍不住要再一次御駕親征了。
事情果然如同李恪事先預料的那般,當新羅見到大唐遲遲的不肯向百濟方面派出援兵,便再也忍不住要跳出來了。不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