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軍燒毀了圓明園,此即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高潮。究其原因,前一年英法兩國以會盟為藉口,開炮艦到天津大沽口,不遵守清廷讓他們在北塘登陸的約定,準備沿白河直開入北京。蒙古的僧格林沁王爺在大沽來個伏擊戰,殺得英法聯軍大敗而去,故而引來日後這麼一擊。僧王當時擊沉洋艦三艘,重創三艘,斃傷洋兵448人,而清軍本身僅陣亡32人,實是中國近代史對外作戰中前所未有之大捷。但因&ldo;極左&rdo;時期意識形態原因,僧王的功績在現在很少有人知曉。
上海城最危急時刻,冒險家華爾正在巴黎養傷。待他傷愈歸來,上海局勢大變。自北京得勝乘艦而歸上海的英國海軍將領何伯(hope),施施然乘船至南京,與太平天國&ldo;講價&rdo;,逼迫對方開放長江流域的茶葉和絲綢貿易,並要求西方人享有上海周邊30英里範圍的絕對自治權。
雙方談崩,何伯拂袖而歸。回上海後,他與當地的法國海軍將領卜羅德(protet)一起上報各自的政府,準備與清政府一道打擊太平軍。
在此,我們可回顧一下西方列強一直以來對太平天國的態度。
早在1853年太平軍攻克武昌之後,出於本身的商業利益,英國駐上海領事阿禮國就向英國駐香港總督兼使華全權大使文翰遞送了一份秘密報告,希望英國政府儘快採取措施阻止太平軍勢力的擴大。
當今韃靼王朝(即清王朝)正為中華帝國作殊死鬥爭,皇帝軍一直表現無可否認的錯誤與怯弱性,除非叛軍表現更加嚴重的錯誤與更大的怯弱性,再不然,除非有外力援助,那末,這個王朝必然覆滅……這是唯一的結論。……其結果未必就會由另一個皇帝登上鹹豐的寶座,可能性更大的,也是更為悲慘的結果,似乎倒是一個長期自相殘殺的內戰,以及由此而來的帝國的全部瓦解。所謂悲慘,無論就全國財富而論,或就與外強維持任何永久性商務關係而論,都是一樣的。向(榮)要求這兒的道臺(吳健彰)派遣外國划艇(儘管這種船隻還是由廣東和福建水手駕駛的)上駛長江,開到南京上游皇帝軍所選定的作戰基地附近去,這件事情清清楚楚地說明瞭,對於皇帝軍將軍們可以給予何種援助,援助的兵力可以用到什麼區域去,而叛軍的進展也是極可能永久擋住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