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的存在,因此哲學家必然陷入孤立,並受到非難,特別是會受到與群氓的意見一致併力圖討好他們的那些個人的“的非難(《理想國》,493e…94a)。在這裡,藐視群眾,孤芳自賞的奴隸主貴族的心理真實暴露無疑。”
就著上面這本書的歷史時代來說,作者推匯出這樣的結論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每個看過這本書的讀者都這麼理解可就比較滑稽了。這對於一個謀求不斷發展的民族來說,人云亦云,不去檢視自己的處理邏輯,久此以往,最後無疑會自己把自己絆倒在自己的發展道路上,可不是一件好事。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這一段我寫專文探討它,此文尚未全,暫不發。
此外:
德生於道,有“以為”,而不知“以為”存在的的價值、前提、根據、相對性、原理等。其思、其為可能合道幾何?我不知也。“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執有德,而不明,實無德也。不明白道德標準而強加,自愚愚人,比沒道德還要要差。所以我不認為我有德,他人也證實不了你具有真正的道德,求反而很難獲得,強加更是不成的,德合道自生,唯有道自明也。
其他自悟:
一、以為自己完美而實際並沒有如果真實一樣的完美,久,真實必現之,而不需要我刻意地去揭露。
極必不得久,自認全,而全不如道,道則必令之現。
外在極、內在?
極則難如常,極則難變,故不得久。
我不必自以為它人極,他人極自極。
與道何關?與我何關?道與我何關?
始終,我如常。
他若極存則久必現,故我不極。
以不極之意行揭極之為,難以續。
未徹悟,而解而為之,皆為愚自愚。
故吾無形,無意,無為,自然,而得為。
經雖然讀完,理解很少。先寫下點,其他的寫在其他地方了,待理解理解後,再發出來。
道德經象徵意義很強,單看古文可能不識,看有解的,而無自己看的方法,看後可能更糊塗,且各解也不一,有些解單看可能互相矛盾?故書此文,以知吾所看所思之跡。
該文於2007年初寫
《老子》第五章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如果一條線的一端代表人所認為的必然,
線的另一段代表著可能,
多條線相交,
形成一個結構,
那麼支援這個結構的是什麼呢?
不知道“守中”的“中”和支援這個結構的基礎有什麼聯絡?
如果線與線的交點代表聯絡?
聯絡和可能有什麼關係?
聯絡和人所認為的必然又有什麼關係?
“守中”?“多言”?
2008年5月11日星期日
我思故我在-談談笛卡爾
我思故我在-談談笛卡爾
引用:
“笛卡爾(Rene Descartes; 1595…1650)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