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呢?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有一個口號曾經被響亮的提出但又被小心翼翼的擱置,這個口號就是趕英超美。學習、追趕甚至超越英美等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一直是我們這個國家和民眾最重要、最強烈、最質樸的情感,不論官方還是民間。但在網際網路之前,我們更多隻是一種徒勞式的吶喊和掩耳式的自欺,理由無他,我們實在不是在一條起跑線上,但我們又不願意因為直視這種現實而喪失一個國家和民族應有的自信。
這種情緒和認知在張承志20年前的名篇《北方的河》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我相信,會有一個公正而深刻的認識為我們總結的:那時,我們這一代人獨有的奮鬥、思考、烙印和選擇才會顯露其意義。但那時我們也將為自己曾有的幼稚、錯誤和侷限而後悔,更會感慨自己無法重新生活。這是一種深刻的悲觀的基礎。但是對於一個幅員遼闊而又歷史悠久的國度來說,前途最終是光明的,因為這個母體會有一種血統、一種水土、一種創造的力量使活潑健康的新生兒降生於世,病態軟弱的呻吟將會在他們的歡聲叫喊中被淹沒,從這個觀點來看,一切又應當是樂觀的。”
網際網路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這項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大西洋彼岸開始落地,開始商業化,開始展現其迷人魅力的時候,對應的,正是中國改革開放進入1992年之後的又一黃金盛年。進一步開啟國門的中國人由於一開始在全球網際網路競合時代並沒有落後太多,因此能以更開放更從容的心態迎接這一場由開放和創新為主要推動的網際網路衝擊波。
與此同時,我們曾經很長時間期盼的海歸歸來的希冀在1995年之後成為了事實,這批生在中國,學在美國的人,相容東西方文化,打通了中國和美國之間競合的綠色通路。網際網路在美國的每一個細小的創新,在大西洋的此岸,都會有人進行學習、借鑑甚至模仿和跟隨。這在之後甚至形成一套約定成俗的成功路徑:用最快的速度學習美國最成功的商業模式,然後迅速本土化,贏得使用者,獲取收入,然後再到美國資本市場上去上市,融資後再進行發展,甚至形成自己特有的創新。這種立足本土,對接美國式的造富運動由此產生了足夠多的陽光富豪和知識英雄,這進而形成良性迴圈,成為網際網路創新中國的內在推動,並使之成為一場全*動。
在過去的15年裡,網際網路在中國從無到有,肆意成長,終於自成一體,並滲透到了經濟生活的每一個細胞。尤其值得驕傲的是,在這個世界裡,本土企業幾乎在所有的領域都擊敗了各自的國際對手,這在其他行業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完勝場面,甚至連Google這樣的公司都無法倖免,它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還不到競爭對手百度的一半。這雖然很難說已經是最後的結尾,但對於我們這個民族,對於我們這個國家,對於普羅大眾,在信心層面的崛起有著正面而深遠的意義。
前言:要改變世界 先改變自己(4)
從更宏觀的層面上說,知識經濟利器——網際網路的出現正使人類獲得空前的資源共享,這個世界正在發生重大變遷。
每當這樣的時期出現,都源於新興生產工具和生產力的誕生。譬如春秋初鐵耕問世,奴隸在開發私田的過程中把本人開發出來,奴隸制瓦解,新興的社會生產力終於成全了大一統的中國。那場變遷,曾使中國出現一個戰國時代,那是一個多麼劇烈的變遷啊。譬如蒸汽機出現,世界就有了圍繞齒輪來運轉的道路,1840年的那場戰爭,中國是軍事力量敗給了英國的軍事力量嗎?不是。是農業生產力敗給了新興的工業生產力。英國人由此從大清帝國手裡奪走了中心之國的地位。
我們已經不太提知識經濟了,這並不是說知識經濟不重要,遠未到來,恰恰相反,而是知識經濟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你我身邊潛移默化的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