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的女人,自然也很吸引眼球。
即便是鄧莉君的長相,並不符合美國人的審美觀,他們更喜歡呂燕、大表姐之類的,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欣賞鄧莉君的潮流打扮。
故而,這又成為了《美國偶像》上面,又一個吸引眼球的利器。
如此的仔細數一數,且不說《美國偶像》的內容,光是這些輔助的場外因素,便已經足以撐起1000-2000萬的收視人數基數了。
再回到《美國偶像》上來。
殷俊寫《美國偶像》的策劃的時候,自然不會和香江的一樣。
兩個地方的文化和麵積、人口等等,都不一樣,那麼肯定不能直接照搬。
但是呢,事實上《美國偶像》比《香江偶像》要好策劃得多。
原因很簡單,因為殷俊最經常看的就是《美國偶像》,對《美國偶像》是非常的熟悉,《香江偶像》的模板,就是原版的《美國偶像》。
2003年的《美國偶像》和現在1981年的《美國偶像》,會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但內涵還是一樣的。
甚至可以說,1981年版本的《美國偶像》,在各種尺度上面,還能比2003年版本的要大膽一些,因為剛剛過去的70年代,可是美國年輕男女最瘋狂的時代,這股子風潮到了80年代,都還在殘留著。
所以,殷俊直接又增加了一點別的綜藝節目的要素進去,讓它看起來就和別的節目不一樣,又好看又好玩又能讓人覺得有意思,與眾不同。
事實上,《美國偶像》的選秀方法和表達形式,從海選開始,便讓人耳目一新。
以前選擇歌手,都是歌手們自己去唱片公司面試彈唱,或者寄出自己的deo小樣,唱片公司看中了,便會叫歌手去進行下一輪的面試或者談判。
你能不能成功成為一個歌手,需要付出一些什麼,這些東西公眾不知道,他們就看到歌手的第一眼,歌手便已經是歌手了。
現在不一樣,所有的人都是從普通人開始的,雖然不可避免的有一些音樂學院的學生,但更多的還是生活中的普通人。
比如是高中生,比如大學生,比如剛剛上班的年輕人,或者是已經生兒育女的年輕媽媽……等等。
這些人以前根本沒有專業的音樂訓練,只是憑藉著自己對音樂的喜歡,以及本身的天賦,就來到了這個全美最關注的舞臺上,展現自己。
他們就像是所有人認識的尋常生活中的朋友一樣,給人一種親切感,讓人沒有距離感。
觀眾們就這麼一路關注著他們,看著他們從青澀和笨拙,一步步的成長為合格的歌手,充滿著表演的張力和成熟。
如此的感覺,就好像是觀眾們親自培養出了一個個歌手一樣,他們的心中,充滿著見證感和興奮感,如同看到自家的孩子成功一樣。
這種參與其中的力量,就是《美國偶像》裡面很重要的成功因素,基本上和「平民化」的特點相提並論。
第1005章 要製造大噱頭
好的節目,大家都能看得到。
那些專門做綜藝節目的,也自然是有著最敏銳的嗅覺。
《美國偶像》僅僅是播出了三期,就已經有20多個國家的電視臺和製作公司,來跟麒麟集團商談購買版權的事情了。
其實早在《美國偶像》的海選階段,便有一些電視臺和公司來商談,只不過那時候他們給的價格低,又是抱著撞大運的想法而來的,所以殷俊讓公司那邊的人不要去理會。
當然了,最早的時候還是在《香江偶像》的時候,那時候寶島便積極的提出想要參與進來,還有日本和韓國也有興趣,可那時殷俊是為了保證《美國偶像》的一鳴驚人,拒絕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