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爭戰,與中原接觸充分,又不斷向北開疆拓土,因而變夏快且全面,雖然楚文化依然有些生命力,依然表現出其特色,但在長期與中原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楚文化已具有華夏文化的內涵。而華夏諸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沒有任何國家表現出混一天下的雄心壯志。雖然,楚國變夏較快而沒有把自己打造成統一天下的軍事機器,但是,由於文化上與華夏文化的充分融合,使得楚人在滅秦建漢之後,很快完成了國家的統一。而相反,秦國式的軍事統一卻沒有維持長久。楚國雖然沒有抓住混一宇內的機會,或許是此時,這一機會並不成熟,楚國內部也不具備這樣的軍事征服機制。歷史註定選擇後來居上的秦人來完成。
十、三晉伐楚(4…10)
(4…10)三晉伐楚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這一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國歷史學上的一個重要界點。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以此為起點,更有一些歷史學者(范文瀾),以此作為戰國起始之年。
這一年發生了什麼事呢?
“(周威烈王)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就是三家分晉,雄據中原達二百年,一直是中原諸侯共主的晉國在三卿分晉後,最終獲得了周天子的承認,列為諸侯。從此,新獨立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
韓趙魏在晉國都是世族,經過長期經營,勢力強盛,在代晉的過程,透過鬥爭與合作,不僅在六卿到四卿的過程中保全壯大了自己,還在四卿到三卿過程中,聯合起來攻滅了勢力最強的智伯(…451)。同時,在各自國內施加恩惠,加強治理,到楚簡王即位時(…432),三國得到鞏固。
趙國疆域在趙獻子時,趙國疆域北與林胡、樓煩為鄰,東北與東胡、燕國接界,中山在其腹心,東與齊國以古黃河為界,南部和衛、魏、韓交錯接界,西部和魏、韓交錯接界。從趙烈侯到趙肅侯時期,隨著趙國的初步發展,趙國的疆域也稍微有些擴大。戰國初年,趙國主要向中原地區發展,趙國疆域擴張也主要在東部、南部與西部地區。趙烈侯時期,因齊國內亂,趙得到廩丘(今山東鄄城東北),並與韓、魏聯軍攻人齊國長城,趙國疆域從此越過古黃河,達到今山東東南部與河南西北部一帶。趙敬侯元年,趙遷都邯鄲,正式成為北方一大國。
魏國的疆域到魏文侯時主要有兩塊,一是西部,二是東部,西部指河東、河西地區,與秦趙韓接壤,東部指河內及黃河以南地區,與韓、宋、魯、衛等接壤。先是治安邑,後來為躲避秦軍威脅,在商鞅詐虜魏公子卯後,徙都大梁。
韓國的疆域在趙魏之間,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及陝西東部一帶,西與秦接壤,南與楚接壤。北、東與魏接壤。
當時,宋、鄭、衛都比較弱小了,趙、魏、韓三國在內部鞏固後,揮師南顧,便是楚國。西顧便是秦國,東顧便是齊國,北顧是胡人與燕國。戰國七雄初成規模,時而聯合,時而戰爭,以爭伐為能事。不過,此時,歷史也進入戰國,先進的鐵器農具廣泛使用,春秋時期殘留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即便是春秋時期,流行的世族兵賦制度也遭到衝擊,生產力的發展與戰爭的需要,使得自由民(農民)得以大量產生。這反過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又為日益頒繁的爭戰提供了充足的兵源。戰爭規模到戰國後,迅速擴大。各國參戰人數,已不是春秋時期車數百乘,卒幾萬人了,而是以上千乘,數十萬人計。
楚簡王(熊中)在位共二十四年(…431…408),即位即北伐滅莒,將楚國的版圖擴大到山東半島南部。其卒後,其子聲王(熊當,…407…402)立,聲王五年,魏文侯、韓武子、趙桓子始列為諸侯,聲王不道,被盜所殺,其子悼王(熊疑,…401…381)立。這段時間,楚國國勢日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