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才剛剛過兩更時分,宋軍沒有停留享受戰果,燕青留下兩百名士兵守寨,其餘八百士兵換上西夏軍盔甲,列隊向八十里外的踏割寨趕去。
。。。。。。。。。
踏割寨依山而建,地勢十分險要,它扼守住了宋軍北上的必經之路,唯一一條可以走輜重的道路就從山寨前走過,從山寨上可以輕易封鎖這條道路,一旦宋軍北上,即使軍隊翻山越嶺北上成功,但沒有後勤支援,宋軍只能是全軍覆沒的命運,當年童貫就是在踏割寨上中計,被隱藏在寨中的西夏士兵重新奪走踏割寨,截斷了後路,大軍失去了後勤支援,從而全軍覆滅。
踏割寨距離賞移口約八十餘里,沿途有三座烽燧,這是西夏建立的中線烽燧警報體系,賞移口、踏割寨、韋州、靈州、靜州一直到都城興慶府,烽燧線長五百里,分佈著二十六座烽燧。
一旦賞移口舉火,烽火就能在一個時辰內傳遞到都城興慶府,按照燕青和張順商議的方案,在他們抵達踏割寨前,烽火絕不能燃起。
八百斥候軍行軍速度很快,次日清晨他們抵達並拔掉了第一座烽燧,在午後他們又拔掉第二座封鎖,黃昏時分,八百人的隊伍終於抵達了踏割寨。
踏割寨和賞移口一樣,也有兩千士兵鎮守,但和賞移口不同的是,踏割寨前方是延綿十幾裡的黃土荒原,唯一的一片森林在宋將劉法陣亡後也被西夏士兵砍伐殆盡,光禿禿的荒原視野十分開闊,踏割寨居高臨下,可以清晰地看見十幾裡遠的駱駝嶺,如果有活動的隊伍也逃不過監視哨兵的眼睛。
駱駝嶺是一座百餘里長的丘陵,外形極像一隻駱駝伏臥在黃土高原上,和數百里長的踏割嶺並列橫臥,中間其實就是十幾裡寬的谷地。只是因為駱駝嶺太平緩,地勢不夠險要,西夏軍沒有在這裡駐紮,只是山嶺上修築了一座烽燧。
夜幕降臨時,燕青率領二十名士兵摸到了烽燧下方,烽燧頗像後世的碉堡,呈圓柱型,高約一丈五尺,分三層,最下面一層用來養牲口,中間一層是營房,頂上是柴垛,平時被油布覆蓋遮雨,如果發現南方烽燧點燃,士兵會立刻澆上火油,並點燃柴垛。
所以烽燧頂上時時刻刻會有一名哨兵站崗。
燕青飛出鉤爪,鉤住了烽燧頂上的石牆沿口,在燕青身後十幾步外,三名弩手端著弩箭瞄準了烽燧頂端,一旦上面的哨兵發現鉤爪或者聽見動靜,上前來檢視,他們便立刻放箭射殺哨兵。
慶幸的是,樓頂的哨兵沒有發現異常,燕青一縱身,迅速向烽燧頂上攀去,路過二樓的小窗戶時,燕青小心地向裡面探望,發現有四名士兵正在聚在一起賭博,燈光昏暗,四人全神貫注,完全沒有發現窗外有人在窺視。
燕青又繼續向頂端攀去,他伸手抓住一塊大石,慢慢探頭上去,卻沒有看見哨兵,眼前是一堆被油布覆蓋的柴垛,估計哨兵在柴垛的另一邊,所以沒有發現鉤爪。
燕青一縱身跳上了烽火頂上,落地無聲,他躲在柴垛後向另一邊慢慢望去,卻發現哨兵正坐在樓梯頭看下面的賭博,將一個後背暴露給了燕青。
燕青抬手便是一箭短弩射出,正中對方後背,哨兵慘叫一聲,從樓梯上滾翻下去,燕青隨即上前蓋上頂板並反鎖,只要頂樓不失,下面鬧翻天都無妨。
片刻,四名士兵倉惶從烽燧內逃出,卻被埋伏在周圍的宋軍亂箭齊發,射殺在烽燧門口。
第八百五十四章 再奪踏割
烽燧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警示標誌,如果賞移口有西夏士兵僥倖逃出,那麼沿途烽燧必然會點燃示警,但宋軍拔掉了最後一座烽燧,踏割寨的烽燧依然沒有任何動靜,那就說明踏割寨守軍還沒有發現宋軍已悄然臨近。
在拔掉駱駝嶺的最後一座烽燧後,宋軍並沒有立刻下山,此時還是黃昏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