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
養育孩子,也應從培養模仿能力做起。
認識“模仿效應”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過模仿行為,就是有意或無意地效仿和再現與他人類似的行為。比如看見別人留長髮,自己也留長髮,看見別人穿牛仔褲,自己也穿牛仔褲,等等。
從心理學上說,模仿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心理機制,或者說是一種本能。
例如,在一個行人很多的路口,當人行橫道的訊號變為紅燈時,大家都在等待紅燈變綠。如果有一個人率先闖紅燈走過路口,就有許多人模仿這種行為,大家紛紛不顧紅燈,跟在那個人後面一個接一個地走過路口。
大家都知道紅燈時不應該過路口,如果沒有一個人過,大家都會等待紅燈變綠,但如果有一個人闖紅燈,那麼大家就會想“他過了我為什麼不能過?他沒有受到懲罰,那我過也沒關係”。就是說前面的人給後面的人做了示範,後面的人就模仿前面人的行為。
由於“模仿效應”,模仿者身上所出現的行為變化通常可分為四類:
⑴塑造效應。指模仿者透過對榜樣的學習,學會了以前不會的一些新東西。
⑵抑制…去抑制效應。指模仿者由於看到榜樣受獎或受罰而抑制或不抑制某種行為。這種情況下模仿者沒有學得新東西,只學會在適當條件下表現或抑制原先已經掌握的行為。
⑶引發效應。指模仿者表現出與榜樣行為有關的行為。
⑷漣漪效應,榜樣行為波及一群人。如班級學生看到個別學生破壞規則而未受處理,就會模仿破壞規則行為。如果破壞規則的學生是班級有地位的人物,那麼波及面就更大。
模仿效應在教育中非常重要,它是學習的基礎。實際上,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他就開始模仿大人了:首先是模仿大人的面部表情和發音,然後是身體運動和話語的模仿。人剛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我們之所以學會了各種各樣的技能、思想和行為方式,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模仿。
小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家裡有五口人,三代同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一個兒子。
爺爺、奶奶七八十歲了,老了,走不動了,爸爸媽媽很討厭他們,覺得是一個包袱。兩人一商量,決定把爺爺奶奶丟進大山裡去。
一天晚上,他們把爺爺奶奶裝進一個大竹籃裡抬進了大山。當他們正準備把爺爺奶奶扔下不管時,他們的兒子在旁邊說話了:“爸爸媽媽,你們把爺爺奶奶丟在大山裡,這個大籃子也不要扔了。”。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21)
爸爸媽媽感到很奇怪,問兒子:“為什麼要把籃子帶回家?”
兒子回答:“等你們老的時候,我也要用這個大籃子抬你們進山,把你們丟進大山裡。”
爸爸媽媽聽了,心裡慌了,趕緊把爺爺奶奶抬回家,好心侍候,再也不敢不孝敬父母了。
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孩子年齡尚小,還沒有獲得基本的生活經驗,他們的思維方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難以理解抽象的概念,也很難理解父母的說教。而榜樣與示範可以讓他們有形可循、有樣可學。例如,孩子看到哥哥舉止有禮貌,得到了媽媽的讚許,他也會樂於學習這樣的榜樣。孩子的年齡越小,榜樣的感染力就越大。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與其讓孩子記住規則,不如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如果你把孩子熟知的人所做出的正面的和負面的榜樣,指出來給他看,同時告訴他為什麼那樣是好的或壞的,可能比你的單純說教更有效果。
可以供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很多。比如,領袖和英雄模範人物,父母和教師,同學朋友中的好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