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讓我父親好生不服氣,主力就是主力,下回說一說“主力”這話題。
第二章 輝耀雙雄(一)
主力就是主力!謂此言者,三十八軍梁大牙也。
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三十八軍因動作遲緩,貽誤了戰機,“主力個鳥!”據說軍長被彭大將軍罵得狗血噴頭;第二次戰役,三十八軍知恥而後勇,勇冠三軍,力奪頭功。“萬歲軍”聲名鵲起,梁興初喜不自禁,樂不可支,故有此言耳。
其實,我想這多半是文學語言吧。但即便如此,我還是以為坦露的是一個軍人的真正豪情。我父親在華東軍大時有個戰友姓陳,河北滄州人。倆人關係不錯,一次我聽父親說他是“地方的”。多少年後,我才知道這“地方”,無非就是縣大隊,區小隊罷了。今天我要是搬出俺老爺子的“潛臺詞”,那就是說“咱可是主力啊!”
建國後,我父親多在政治部任職,我以為早已修煉成“標準”的布林什維克了,沒想到離開戰場多少年後,潛意識還有那麼一點“居高臨下”的。
到了1949年,華東有我近百萬大軍。不用說,其中野戰軍是主力;野戰軍16個縱隊,以參戰和表現來說,我以為有10個主力縱隊;主力中,要按粟大將的評點,其中有6個縱隊為頭等主力,除一支稍遜外,其餘5個縱隊難分伯仲,各有所長。三縱能列入華野最強陣容,當然要“仰仗”八師。陳毅來山東後,曾打報告給中央,要求留下八師,理由之一,就是要給山東留些種子。種子就是八師的兩個團。
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根據發展史略》中有一段記述。1943年3月,“一一五師和山東縱隊所屬各旅、各支隊番號一律撤銷,兩大系統的部隊編為13個主力團。魯中軍區:一團、二團、四團;濱海:四團、六團、十三團、二十三團;魯南:三團、五團;膠東:十三團、十四團、十六團;清河:直屬一團;山東軍區轄特務團。”山東軍區兵強馬壯27萬大軍,要說頭等主力團也就13個。八師獨佔兩個,看看八師的兩把“大刀”,就想起電影《英雄兒女》中的一句臺詞。團長說:你們這個團,從來就是大腿杆上綁大鑼,走到哪,響到哪!
八師攻打滕縣時,師長王麓水問兩個團長,打破城門你要多少時間?
一團長想了想曰:“30分鐘”。
另一團長毫不遲疑答:“10分鐘”。
好!王師長大喜,令箭立馬就交給了這個團長。
這個團長就是二十二團團長王吉文。二十二團在魯南有鼎鼎大名,習慣上又稱老三團,好!我就先說這老三團。
老三團有多老,有人也許不以為然。要以番號來說,三團是在1941年8月才有的“名份”。以當時實際情況來看,我覺得更應該是叫“新三團”。這是因為山東縱隊的教導一旅三團調出,又填補進來一個團,番號自然還是三團。所以,所以這個三團,在教一旅“老”字還不敢當吧。
倘若一個團隊一兩千號人,兵是新兵,官是新官,一仗沒打,一槍沒放,那當然是個新部隊,但這個三團是有來頭的。據戰史記載,山縱教一旅三團調走後,又有山東縱隊特務一團和特務二團(一說是特務三團)合併組建三團,可見這個三團不尋常,是由精銳組建的。也許說是精銳你可以接受,但說“老”可能還是不以為然。常言道:樹有根,水有源。一支軍隊也是有血脈可尋。
今天,浙江舟山普陀有個海防團的團史館,這個團史館被舟山市和普陀區兩級人民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軍史館對社會開放,在全軍也不多見。在當地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