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下來的時候,父親應該是不在身邊的。。查史書,這一年太宗皇帝一直在長春。宮呆到十月,然後從長春。宮出發,領兵去打劉武周,直打到第二年五月末才大勝回朝,在長安休息了僅僅一個月,七月初,又受父命出發去打王世充了。等李承乾的生父再在長安露臉出現,已經。是武德四年的七月,這時小承乾應該兩歲左右,正是開始漸漸跟父親加深瞭解和感情的年齡,但杜睿估計,當這兩歲小男孩兒被抱出承乾宮的時候,他肯定不認識那個,渾身上下套著金光閃閃硬殼子的叔叔是誰。
接下來的幾年,他父親要麼出去打仗,要麼留在長安跟兄弟爭權,反正過的都不是太平日子。父子倆相處的時間自然比以前多了,李承乾應該也終於認識了自己的親爹,可是考慮那個時期的狀況,恐怕太宗皇帝真的沒有太多心思和精力去享受當爹的樂趣。
在杜睿的前世,有的心理學家曾經做過研究,小孩子,特別是男孩兒,幼年時期跟父親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那是他獲得安全感,認知自己性別特徵,初步架構起心理平衡的時候,而且這種認知和關係,只能透過直觀感受來獲得。也就是說,無論他母親和奶孃,丫鬟什麼的跟他說過多少次“你父王是大英雄、真男人、國家棟梁、萬眾崇敬”之類的話,也遠遠比不上父親張開雙臂,給他一個簡單擁抱來得有效。
如果在一般臣民家,這種父愛缺位的現象還有可能得到補償,畢竟史上父親早死,但兒子被單親母親撫養大,仍舊成才的例子屢見不鮮,比如,李承乾他爺爺,當今太上皇李淵就是。這裡又該考慮一下這個“單親母親”的問題,也就是“性素嚴”,溫婉柔順的長孫皇后的個性差異,無疑,前者的個性更能填補“嚴父”這方面的空位。或者,家族裡的近支長輩男子,父親的朋友,甚至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師,只要參與到這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並且顯露出了父性傾向,都能或多或少地起到一點兒作用。
但李承乾很不幸,當他父親缺位時,沒有一位男性有能力,或者說,有膽量,以父性的方式對待秦王世子。其實這個任務理所應當的是應該由他祖父李淵來承擔的,畢竟是你把人家的親爹轟出家門給你去幹活的。
可是想想武德年間李淵生下的那二三十個兒子女兒,就知道這老伯“沉浸天倫、享受生活”的最主要方式是什麼了,然後李承乾的大伯和四叔又是那個德性,怎麼指望他們發揮愛心照顧小侄子呢?
李承乾長到八歲,玄武門之變發生,他母親是被父親伉儷情深的帶到了玄武門去避難,他自己呢?史書上可沒記載八歲的秦王世子跟母親一起去勞軍了。其實以古人的觀念來說,兒子要比老婆重要得多,還記得趙雲、張飛都幹過救阿斗棄夫人的事嗎?而且李承乾還是擁有這樣一個不尋常名字的嫡長子,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牽強附會地說,這個小男孩是李淵打算傳位給次子的活見證。
據史書記載,八歲的李承乾已經“性聰敏、特惠敏”了,人家阿史那社爾十一歲自己就建牙開帳,八歲的李承乾跟母親一起去慰問將來都是自己下屬的將士們,又有什麼說不過去的呢?
杜睿結合著這些史料想想,真是很為在那個清早,被父母丟棄在深宮高牆裡,無助地傾聽外面廝殺聲的小男孩兒而心酸。
當然,對李承乾本人來說,他未必明白這麼多前因後果,也未必就由此感受到了“父母不愛我”,但杜睿想,有一件事他應該是知道的,那些跟他年齡相近,曾經一同在皇宮大內玩耍過的堂兄弟,一夜之間全都消失了,身邊人甚至都不准他再提起那些名字。
李淵對三個大兒子的寵愛優待,大家應該都很清楚了,以此推論,他對自己這些孫子應該也不差,而且也很可能常常把他們叫到自己膝下來“含飴弄孫”,想象十五個皇孫再加上十六七個小皇子在一處蹦達吵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