礎�
按道理說,暹羅屬於外藩,與其邦交是屬於總督衙門的職權範圍,只是金蘭大都護府改制成了金蘭行省之後,統一負責中南半島外交的執行機構消失了………根據華夏朝的制度,一省鴻臚使只能管理本省內藩及入口通商事務、其駐省館伴使只能處理對應國家的外交事務,因此駐金蘭行省的館伴使一如瓊州館伴使只能處理與占城有關的外交事務、廣州館伴使只能處理與越南有關的外交事務、潮州館伴使只能處理與安南有關的外交事務、福州館伴使只能處理與琉球有關的外交事務、寧波館伴使只能處理與朝鮮有關的外交事務一樣,只能負責協調與真臘有關的外交………至於暹羅、緬甸兩國的外交又成了總督衙門直接過問的事務。
但訊息從金奔傳回武昌,武昌再派使者前往阿瑜陀耶城,期間耗時甚多,所以在選海里掙扎了十年之久的司馬伯華懷著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心理當機立斷冒險西行,這才會出現在這座(傣人眼中)不可戰勝的城市之中。
沿著筆直的城中大道前行了一會,暹羅人的王宮便到了………在阿瑜陀耶城中一共有三座王宮,分別是由阿瑜陀耶王朝開國君主烏通王名字命名的“鐵菩提宮”、中興之主納黎萱大帝建立的葡萄牙式宮殿“西洋宮”以及那萊王在三十年前建造的“紅宮”………這一次,帕昭…素王是在“鐵菩提宮”接見司馬伯華。
鐵菩提宮說穿了就是一處規模稍微龐大一點的傣式高腳屋而已,事實上從納黎萱大帝開始由於跟泰西各國的交往逐漸密切,因此大多數的暹羅王不是住在西洋宮就是住在有法蘭西建築風格的紅宮之中,就連推翻了那萊王,篡奪其王位的前國王帕碧羅闍王也是一樣。
不過帕昭…素王在鐵菩提宮接見司馬伯華卻不是為了羞辱華夏的使者,反而是有另一種深意的………須知道,從帕碧羅闍王開始,暹羅便開始驅逐了泰西各國的商人,目前也就和華夏以及琉球、越南等國與之還有貿易上往來,然而貿易的萎縮雖然能排除歐洲世界對暹羅社會的影響,但也帶來了稅收減少和武備下降的問題,在這個時候,作為新興大國的華夏使臣的出現對於暹羅王庭來說可謂是雪中送炭………因此覺得恢復祖先榮光有望的帕昭…素王才會在鐵菩提宮接見司馬伯華。
然而暹羅人的目的是為了達成貿易協定,但想搏一把的司馬伯華卻指望著壓迫暹羅人同意稱臣納貢並且與真臘簽訂互不侵犯的和約,因此一開始雙方就同床異夢。
雖說同床異夢,但雙方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緬甸的東籲王朝。華夏跟東籲王朝結仇是因為當年東籲王向吳三桂獻了永曆帝並侵佔了明屬雲南的相當一部分土地,而暹羅人則因為東籲王朝幾度入侵,甚至差一點因其滅國。
既然有一定的共同點,雙方便有了繼續接觸下去的理由。華夏武成五年九月十三日,司馬伯華正式向帕昭…素王提出三點要求:第一,真臘與暹羅永世修好,兩國以當佩亞山、桑坎彭山、南薩科河一線為界,以東屬真臘,以西屬暹羅;第二,暹羅向華夏稱臣,嗣後暹羅向廣南行省廉州府派遣朝覲使,華夏向阿瑜陀耶港(曼谷港)派駐國信使;第三,華夏願出資四百萬貫購買暹羅在莫山口以南馬來半島上的領地及宗主權。
稱臣納貢只是表面文章,華夏也不過是要一個名義,對此帕昭…素王並不在意,至於華夏要求購買南方領地他更當做一個笑話,然而等他明白四百萬貫的價值之後,一切又不一樣了。雖然這所謂的四百萬貫主要是以大宗軍火、軍械來作價的,但饒是如此,剩下的百萬貫現銀也是暹羅人意想不到的巨大財富。如此巨大的財富只是為了贖買南方那塊雞肋,帕昭…素王和他的臣子們當然動心。
動心了就要繼續談下去,暹羅人自認奇貨可居,自然還要漫天要價,但司馬伯華本身是在沒有授權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