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砍黽感懟�
這種部隊當然不是天生的,事實上義烏兵在經過戚繼光訓練之前,可是大規模械鬥能待續半個月,地方官府不敢介入的剽悍存在。戚繼光能把這麼一群剽悍野蠻的鄉民訓練成屈死不造反的優秀士兵,足見戚繼光本人的才具。
這種才具已屬難得,更難得的是,戚繼光並沒想過利用這種才能為自己謀取富貴更沒有不臣之心,他練兵打仗的目的既不是自己功名富貴,也不是青史留名。而是單純為了保證大明江山穩固永遠姓朱,這一點上與張居正以及范進算是志同道合。
從嘉靖時期,明朝的文臣武將都熱衷於出版兵書,在圖書市場上兵書向來是個熱門題材,只要不往土司那裡送就沒關係。大家編寫兵書的目的,或是貪名或是圖利,只有戚繼光編寫兵法是為給後世武將留下一份完整的教材,避免同行走歪路。
他的《紀效新書》從東南剿倭時開始編寫,多次自費再版、修改、補充,把他在薊鎮與圖門汗作戰的心得體會編寫在教材裡,為後人指明方向。這種工作對他個人沒有什麼好處,反倒消耗了他大筆資財,但是戚繼光依舊堅持為之,所圖的就是給帝國的領兵將領一份真實指南,保證大家不走錯路。所以他的兵法裡,並沒有陰陽陣等玄學法術(明朝兵法強調玄學,具體可以看茅元儀的兵書),只記載了最為實用平實的練兵、演陣、軍規、戰法。是一本教人成為合格將領的工具書,而不是指導人怎麼戰無不勝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屠龍術。
在當下看來,紀效新書還不算十分出名,可是在另一條時空線中,紀效新書生命力之頑強,則完爆同時代所有著作。一直到清末曾國藩編練湘軍,所用的教材依舊是紀效新書而且還能打勝仗。
北洋將領王懷慶每次提拔部下之前,必將當事人叫來毫無理由一通胖揍,觀察對方反應只要沒有怨恨不滿之色,就能給予提升,這依舊是紀效新書的心得。一本兵書能流傳這麼久依舊發生作用,就可知兵書之用。
在戰法上,戚繼光的戰術也和普通的九邊將領不同。在范進看來,戚繼光的戰法對自己的好處最小,但是對於國家的好處就最大。
自嘉靖年間名將馬芳開始,明朝邊軍作戰就習慣使用搗巢趕馬戰術,換句話說就是和對手換家。
北虜每次進犯,都必然集結部族精銳出擊,老巢的留守力量不強。針對這種情況,明朝邊軍將領採取的應對方式為留下步兵守衛城池,自己帶著親信家丁以及騎兵直奔草原,去襲擊蒙古人的部落。
蒙古人在明朝控制區燒殺搶掠荼毒百姓,他們就到草原如法炮製,把留守的老弱婦孺一通殺,割了腦袋報功,順帶點火焚燒草場,掠奪驅趕馬群,讓蒙古人失去牧場。李成梁的二百年軍功第一,就是這麼刷出來的。畢竟明朝軍功只認首級不認其他,不管怎麼來的,只要人頭砍得多就是功勞。
從部落裡掠奪的牲畜金銀,就是搗巢部隊的犒賞,女子就是賞賜,砍下來的人頭就是戰功。這種行為後來漸漸變成了邊將與部下的財源,大家都恨不得年年開戰,不管整體戰局勝負,自己都有一筆豐厚進賬,順帶還能得到朝廷嘉獎。乃至明朝三令五申禁止將領擅開邊釁,就是防範武將為了個人利益主動製造摩擦,最後讓朝廷背鍋。
俺答封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手下小部落的頭人向俺答訴苦,被明朝這種搗巢趕馬搞得無力承受,難以抵禦剽掠,求和為上。這種戰術對於蒙古人確實打擊很大,但是對於自己防地裡的老百姓來說,這種戰術就是滅頂之災。
畢竟邊軍總數雖然多,但是防範的戰線太長,具體到一個點上,只有幾千人,與蒙古大軍相比處於絕對弱勢。這個時候步兵守城根本守不了多久,全靠騎兵救命。騎兵卻去蒙古部落刷戰功搞破壞,結果就是大家同歸於盡,彼此的防禦點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