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在生命長河中相遇(2)
二五年五月藝人倪敏然自殺身亡,引起演藝界很大的震驚。有一個綜藝節目為倪先生製作了特別節目,邀請他在演藝界的好友到節目中來敘述他們與倪先生的相處故事。這些朋友在節目中細訴著許多陳年往事,來彰顯倪先生的才華與貢獻,他們對倪先生的藝術成就表示讚美,他們流淚對倪先生的過世表示遺憾,他們彼此提醒日後要多聯絡並互相關懷。當時我心裡想:如果倪先生在生前就可以聽到這些話應該更有意義吧!我們常常都是等到失去親人或朋友時才感到懊悔:懊悔沒有珍惜和他相處的時光,懊悔沒有多關心他,懊悔沒有及時伸出援手,然後遺憾地慨嘆過往歲月的忙碌與盲目。
最近一年,我親身經歷幾位朋友罹患癌症和數位長輩在意外情形之下死亡,加上多起專業人士壯年猝死的案例,我漸漸感覺到我和“死亡”的關聯性逐漸增加。有一天我在研究室工作了一整天,身心俱疲,但是我仍然坐在計算機前考慮是不是要繼續工作下去,突然間閃出一個念頭:“你再這樣不知節制地工作與忙碌,也可能會猝死的。”我被自己的想法嚇出一身冷汗!我並不想死於壯年,我想要健康地活到老年,因此決心認真面對自己的生活。我的思考包括: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要如何運用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我想和其他人維持怎樣的關係,哪些人要多花時間陪伴,哪些人要主動聯絡,我要將哪些事情放在優先的位置,哪些事情要用心對待,哪些事情隨緣就好,做些什麼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煩憂,增加生活的滿足感。我經驗到對死亡的害怕,因而重新學習生活。米奇·艾爾邦(MitchAlbom)在他的老師莫里(MorrieSchwartz)死亡前,與老師討論生命與死亡的議題,完成了《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一書,莫里曾說:“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我深表同意。三米三花三在三線三書三庫三 ;http://。。
本書收錄了二十一篇故事,記錄了絢慧與病人、家屬、遺族、老人互動的經驗,以及她在這些經驗中的思考。絢慧在醫療機構和安老院所的工作經驗,讓她比一般人有更多機會近身接觸衰老與死亡:與病人的互動讓她理解到人面對生命即將消逝時的悲傷與恐懼;與家屬的互動令她體會到人們要與家人分離時的不捨與無助;與老人的互動則讓她貼近人衰老時的哀愁與孤獨。本書呈現了一位助人工作者對人的生命本質的觀照與體察,以及對助人工作者如何展現人性與他人互動的反省與實踐。這是絢慧在專業發展過程中的學習筆記,有真摯的情感,有深刻的思考,我有幸先睹為快,也很樂意將本書推薦給讀者。
最後以我過去所寫的一段文字作結,並與讀者共勉!
人生仿如一條長河,汩汩向前流去,
前行的路上會與許多人擦肩而過,
如果有幸相逢,何妨回眸一笑,
拾起人間的善意與溫情,相互滋潤深藏的內心,
前行之路較不孤獨。
推薦序 生命河流的擺渡者(1)
推薦序生命河流的擺渡者
文:林綺雲(臺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生命是一連串失落的考驗,
失業、失婚、失去親人、失去健康,
看似失去外在事物,
其實是失去自我身、心、靈的某一部分。
在復原的路上,
承認失落,
尋找意義,
重整新自我,
重建新關係,
完成悲傷的任務,
將不難發現,
Lessismore。
2004年間,我用了一年時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