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
作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必須明確溺愛並非真正的愛,在孩子面前,你是長輩就是長輩,豈容晚輩在你面前沒大沒小。正因為孩子還小、還不懂事,才要教育他,讓其懂得長幼有序,如果真等他長大了才教育,已為時晚矣。
適當的家務鍛鍊會讓孩子從中體會父母的辛勞。從小到大,父母為孩子不知洗了多少次衣服、做了多少頓飯,然而,孩子並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我們何不讓孩子也來體驗一下呢?只有當他們為父母也洗幾次衣服、做幾頓飯時也許才能真正明白什麼叫含辛茹苦。
借用國學經典從小對孩子進行孝道教育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典型的就是現階段一些讀經班的興起是令人欣慰的一件事情。但遺憾的是有的家長沒有看到其價值,認為是做無用功,所以,不屑一顧。事實上,孩子在啟蒙教育階段參與讀經,對孩子的成長其作用是決不可低估的。像《弟子規》、《三字經》這些讀物其內容本身就是一些教會孩子為人處事的規矩,孩子要遵守這些規矩,前提條件就是知道規矩。而讀經就是要讓孩子在意識裡有這些規矩,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也許這些規矩他們是不理解,但只要腦子裡面有這些規矩,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書中所提規矩的類似情景,就會自然而然想到該怎麼做,時間長了,其潛移默化的作用也就達到了,如果家長能夠再結合具體情景對經文加以講解,其教育效果更為明顯。所以,對於讀經一事,家長目光應該放長遠一些,不要因為孩子還小不能理解就認為是在做無用功,其實,其對孩子的成長作用巨大,我們決不可小視。
其實,孝道教育是可以在父母與孩子交往的點點滴滴中滲透的。儒家的孝道精神所倡導的是一種情感的自然流露。情感固然需要情感才能喚醒,父母要用自己的情感來感動孩子,但感動也並非盲目,父母一定要在教育過程中讓孩子明白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長輩就是長輩,晚輩就是晚輩,孩子在父母面前就是要有孩子該有的樣子,晚輩在長輩面前就是要有晚輩該有的樣子。這其實也就是要重視儒家講的正名的一個方面。在父母與孩子這對關係中,孩子就是要懂得尊重父母,體諒父母,孝敬父母,在父母面前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由此推而廣之,也才能真正做到“長幼有序”,尊重長輩、明白規矩,達到孝道教育之目的。
二、情感教育
人之所以為人,正在於人有情感,會感動。會感動是人性的一部分,乏感動的教育往往是蒼白無力的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然而,現實告訴我們的卻往往是現在的孩子對家長、對老師、甚至對社會都一副漠然狀,幾乎沒什麼打動得了他們,怎一個冷字了得。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又怎能真正達到對孩子的教育效果?
當我們為此感慨的同時,我們不妨來思考一下問題產生的原因。我們說孩子冷漠,作為家長,我們能逃脫責任嗎?作為時代的一員,我們每個人都必然打上時代的烙印。市場經濟的衝擊、社會競爭的加劇使得人們追求物質的慾望愈來愈嚴重,功利化的趨向愈來愈突出。人就像一部機器一樣,整天都在不斷的運轉,理性化思維逐漸擠壓了人們的感性思維,更是來不及停下來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感動,當感動被漸漸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整個社會也就形成了一種冷漠的狀態。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我們其實也並不比孩子好多少,我們不也是功利化傾向突出嗎?孩子在受到社會這個大染缸的渲染的同時,更受到家長功利化傾向的渲染。家長的功利化思想,在不知不覺中傳達給孩子,活著就得成功;其二,為了成功就要打敗對手,另外,還潛藏著一個邏輯:那不成功怎麼辦?不成功就是白活,就是一無是處。另外,“讀書就是要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