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父母做點什麼。而這樣的孩子在於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同樣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從不會去考慮他人的感受,別人給與的都是應該的,自己給他人給集體創造了點什麼,從來不管,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怎麼會這個樣子?可父母是否考慮過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呢?我們可以一起來看看一些很有代表性的生活事件:
事例一:一家人在一起吃飯,輩分最小的是核心人物。現在“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已是一種普遍現象。四個老人、一對夫婦、一個孩子。一家人全都圍繞著孩子轉。吃飯的時候,父母忙著給這個孩子拈菜,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忙著給這個孩子拈菜。
事例二:更有甚者,有的父母還會當著自己的孩子講他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壞話,甚至因婆媳關係不和而教孩子不要去理自己的爺爺奶奶。
事例三:孩子犯了錯誤,父母在教訓孩子的時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趕緊袒護。孩子做的都是對的,孩子還小、還不懂事,幹嘛要這樣為難他。
事例四:什麼家務都不讓孩子做。有保姆的保姆做,沒保姆的父母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做。
事例五:有的父母在單位裡面是領導,其下屬也包括了一些長輩在裡面。父母在生活中也經常會在自己孩子面前對這些長輩呼來喝去,甚至隨意責備、辱罵。
這幾個典型事件是生活中的普遍現象,可又有多少父母注意到了其中的危害呢?
全家人都圍著孩子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孫子孫女又比孩子的父母要更寵孩子,這樣一來,小孩子成了整個家庭的核心人物,跟傳統社會一對比,還真是乾坤顛倒了。這一顛倒所帶來的便是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很少去考慮我能為父母、我該為父母做點什麼,推而廣之,更不會去考慮為其他人、為社會做點什麼。現在很多時候這樣的孩子成長起來以後,便是現如今的啃老一族。正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你作為父母在孩子面前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孝敬,甚至連尊重都沒有。你的孩子又怎麼能夠學會孝敬你呢?再加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袒護,又使得孩子更加放縱,沒大沒小。什麼家務都不讓孩子做,孩子缺乏體驗又如何能夠體會父母的含辛茹苦?孝道教育不僅僅侷限於對自己的家人,也包括對其他長輩,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懂得尊重其他長輩,孩子又怎麼會去尊重其他長輩?而僅限於尊重自己父母的孩子,其最終結局還是難逃自私自利、心胸狹窄的厄運,這與儒家推己及人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這也不是真正的孝道教育。
透過對這些教育誤區的反思,我們還會抱怨孩子為什麼缺乏孝道精神嗎?其實,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造成的阿!
正如《大學》所言:“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其實很多事情,只要順序對了,也就不會出問題了。吃飯的時候,父母先給自己的父母拈菜,孩子看到後就會學著去給爺爺奶奶拈菜,當他明白了父母為什麼要給爺爺奶奶拈菜以後,也自然會自覺的給父母拈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孝道也在無形之中得以培養了。
我們都渴望孩子對我們態度好一些,可是我們對父母的態度,我們又反思過嗎?子夏問孝,孔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對於孝道而言,在物質上贍養父母不算難,難的是給父母一個好臉色,亦即給父母一個好的態度。我們作為家長在面對自己的父母的時候,我們做到了給父母好臉色了嗎?很多時候,父母在給我們提意見之時,我們總表現得不耐煩。甚至出現了事例二里當著自己孩子的面講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壞話的情況。你對自己的父母都這個態度,孩子對你會是怎樣的態度?所以,培養孝孩子的孝道精神得從我們家長對自己父母的態度做起。我們對自己的父母態度做到了,孩子自然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