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層,共276級,據說暗合了第六、第九戰區為國犧牲的中高階軍官之數。
37通將校碑,銘記著35位將軍、2位上校。在這35名將軍中,有22名少將、13名中將(追認上將暫不記)。年過50歲的僅2人,40歲以下者有18名之多。最年輕的為51軍114師師長方叔洪將軍,犧牲時年僅27歲(一說31歲)。在這一批犧牲的將軍中,黃埔軍校出身者7人,保定軍校出身者6人,這證明:在抗日的最前線,人人效命,並未分嫡系與雜牌!1949年後,這37名將校英烈,僅有15人被承認為“烈士”,另22人一無追認。為國而死,不算“烈士”;國若有難,誰復從戎?英魂無語,百姓嘆息。
周圍的山頭上,分佈著13座陵墓,其中有三座是以軍、師為聚的集體公墓。最大的一座公墓,埋藏著在湘北保衛戰中犧牲的37軍第10師2728名將士的遺骸。生不同地,死而同穴,天命所歸,山河再造,又何其壯哉!
“南嶽忠烈祠”在歲月中沉默為一種象徵。戰爭可以絞殺生命,宣傳可以製造熱鬧,遺忘可以埋沒功業,而良知則必定會將是非、正邪、美醜、功過等一一辯清。
三、站在哪裡,死在哪裡(2)
也許英烈們最喜歡靜謐,“南嶽忠烈祠”在共和國五十多年間一直沒有“公祭”的喧譁,不要說“國家級”、“省級”公祭活動,連“縣、鄉級”的公祭活動都沒有一次。這樣倒好,也免除了許多應景式走過場式的儀式,江山一片淨土,百姓一寸哀思,只要南嶽雄立,誰又能抹去三湘血痕?
如果從“南嶽忠烈祠”進入時間隧道,按軍階高低為序,我的第一柱香應該獻給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兼33集團軍司令張自忠將軍和36集團軍司令兼47軍軍長李家鈺將軍。犧牲前,他們的軍階皆為中將,犧牲後,追認上將。全面抗日八年,他們是犧牲於戰場上的軍階最高的將領。
依照常規,這麼高的軍階,是無須親臨戰鬥第一線的。敢於到第一線,表明勇氣,表明忘我,表明視死如歸,身處高位,尤為難得。
李家鈺將軍四川蒲江人。1937年9月,當他率軍出川、奔赴前敵時,曾經賦詩一首:
男兒持劍出鄉關,不滅倭寇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是青山。
誰也想不到,一詩成讖,在抗戰勝利的前夜,他竟喋血豫西,埋骨青山,誓不還鄉。
1944年春天,“豫中會戰”打響。由於戰區長官指揮失當,且未採納李家鈺先發制敵、以空軍轟炸日軍黃河橋頭堡的建議,至使中國八個集團軍、40萬軍隊的河南長城崩潰。37天中,竟然丟失38座城市。
李家鈺部共3個軍(14軍、17軍、47軍)7個師的兵力,駐紮河南孟津西、新安北一線,已與日寇對抗四年。會戰不利,也只好率兵後撤。當1944年5月17日撤至澠池南的小鎮翟涯時,三個集團軍(第36、第39、第64)的總部及四個軍(14軍、47軍、新8軍、暫4軍)的軍部全部擁擠一處。為了有緒後撤,64集團軍總司令劉戡、39集團軍總司令高樹勳一致推舉李家鈺擔任統一指揮。李家鈺臨危受命,先人後己,率部擔當起大軍的後衛。5月21日,集團軍總部在沒有任何警衛的形勢下行至陝縣秦家坡旗杆嶺,遭遇日軍數千步騎伏擊,李家鈺當場陣亡,年53歲。同時殉國者有李將軍的蒲江老鄉、36集團軍總部副官處長周鼎銘少將,步兵指揮官陳紹堂少將等。47軍104師部隊趕上,派勇士搶回將軍遺體,護送回川。
李家鈺是抗戰時期犧牲於前線的年齡最長的將軍。最高統帥部對他的評價是“忠勇奮發”、“迭著功勳”、“為國家民族盡職”、“求仁得仁”。說白了,李將軍的偉大即在於先人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