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思(3),起城中之議(4);《耕戰》之書,秦堂上之計也(5)。陸賈消呂氏之謀(6),與《新語》同一意(7);桓君山易晁錯之策(8),與《新論》共一思。觀谷永之陳說(9),唐林之宜言(10),劉向之切議,以知為本,筆墨之文,將而送之(11),豈徒雕文飾辭,苟為華葉之言哉?精誠由中,故其文語感動人深。是故魯連飛書(12),燕將自殺;鄒陽上疏(13),梁孝開牢。書疏文義,奪於肝心,非徒博覽者所能造,習熟者所能為也。
【註釋】
(1)扎:同“札”,古代用來書寫的木片。這裡指資料。
(2)虞卿:戰國時人,曾遊說趙孝成王,聯齊、魏抗秦,被採用,拜上卿。由於食邑在“虞”,所以被稱為“虞卿”。著有《虞氏春秋》,已佚。
(3)退作《春秋》之思:句難通。根據文意並參照《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疑應作“退作《虞氏春秋》。《春秋》之思”。退作《虞氏春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記載,虞卿為救朋友魏齊,放棄趙國相位,去魏國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不得志而著《虞氏春秋》。《春秋》:指《虞氏春秋》。
(4)起:遞修本作“趙”,可從。趙城中之議:虞卿是在趙國都城邯鄲給趙王出謀畫策,所以王充稱這些建議為“趙城中之議”。
(5)堂:這裡指君主議政的地方。秦堂上之計:指商鞅在秦國的堂上向秦孝公提出的改革建議。
(6)陸賈消呂氏之謀:《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劉邦死後,惠帝即位,政權卻落在呂后手裡。惠帝、呂后相繼死去,呂后的親戚呂祿、呂產起兵作亂。陸賈建議丞相陳平聯合太尉周勃維護政權,最後消滅了呂祿等,迎立了漢文帝劉恆。
(7)《新語》:陸賈著,上下兩卷,共十二篇,主要論述秦亡漢興及其他朝代國家興亡的原因。劉邦號為“新語”。
(8)晁錯(公元前200~前154年):穎川(今河南省禹縣)人。西漢政論家。文帝時,任太常掌故,號“智囊”。景帝時,任御史大夫。他堅持“重本抑末”政策,並主張納粟受爵,又建議募民充實塞下,積極防禦匈奴入侵,以及逐步削奪諸侯王國的封地,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得到景帝採納。不久,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為名,發動武裝叛亂;他為袁盎陷害,被殺。《漢書·藝文志》有《晁錯》三十一篇,今有輯錄本。桓君山易晁錯之策:桓君山主張實行分封制,認為是鞏固國家政權的根本措施,與晁錯的“削藩策”是對立的。王充這裡講“桓君山易晁錯之策”,估計說的是這一點。
(9)谷永之陳說:指谷永給漢成帝上書提的各種建議。
(10)宜:句難通,疑係“直”字之誤。《漢書·王貢兩龔鮑傳·鮑宣》:“沛郡唐林子高數上疏諫正,有忠直節”,可一證。遞修本作“直”,可二證。
(11)將:扶。這裡是藉助的意思。
(12)魯連:魯仲連,戰國時齊國人。不仕,喜為人排難解憂。聽說要給他封爵,便逃隱到海上直到死。魯連飛書:《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記載:一位燕將佔領了齊國的聊城,後遭人陷害,燕君聽信讒言,他不敢回燕,於是死守聊城。魯仲連寫信用箭射入城內,分析了燕將的困難處境,指出死守沒有出路。燕將看信後,感到回燕、降齊、死守都沒有好結果,與其被殺,不如自我了結,於是自殺了。
(13)鄒陽:西漢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舊臨淄)人。善於寫論辯文章。鄒陽上疏:《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記載,由於羊勝的挑撥,漢文帝的兒子梁孝王把鄒陽下獄。他在獄中上書自訴冤枉,因而獲釋,並被尊為上客。
【譯文】
我說:這不一定。周代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