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情緒低落,對革命前途喪失信心的情況,豪邁地說:“一敗何足餒。”他指出,過去屢遭失敗,“幾為舉世所棄,比之今日,其困難實百倍”,而當前“革命之風潮已盛,華僑之思想已開,從今而後只慮吾人之無計劃,無勇氣耳!”他激勵大家“鼓其勇氣,乘此良機,重謀大舉”,並表示:“如果眾志不衰,則財用一層,吾當力任設法”,強調只要作“充分籌備”,革命一定會勝利的。會議決定仍從海外華僑中募集鉅款,集中全黨人力,在廣州舉行一次更大規模的起義。
血染黃花崗(2)
同月中旬,孫中山又召集了庇能的同盟會會員和愛國僑胞開會,動員大家為革命捐款。不料,會後有人將他的演說內容向南洋英國殖民當局告密,英殖民當局便以“妨礙地方治安”為名,勒令孫中山出境。自1906年萍、瀏、醴之役以來,孫中山不但在國內無法立足,連國外也沒有安身之處。不僅庇能各處禁止他入境,凡是鄰近中國大陸的地方,如日本、香港、越南、南洋等地均不許他居留,正像孫中山自己所說的那樣:“東亞大陸之廣,南洋島嶼之多,竟無一寸為予立足之地。”迫不得已,孫中山只好放棄原就近領導國內武裝起義的打算,委託黃興去香港成立機關,主持廣州起義的籌備工作,而他本人再度遠涉重洋,奔走於美國紐約、舊金山和加拿大的溫哥華等地,向華僑宣傳革命,積極募集款項。海外華僑身在異國,心懷祖國,願為民主、自由新中華而戰,個個解囊獻金,單是1911年3月在加拿大各埠孫中山就籌集了軍餉達港幣七萬多元,佔募捐總數的一半,居各地華僑為廣州起義捐款的第一位。在中國革命程序的各個時期,海外千千萬萬華僑的貢獻功不可沒,彪炳千古。
1911年1月底,在香港的黃興、趙聲等人不負孫中山及海外千千萬萬遊子的重託,在香港跑馬地35號組成了領導起義的總機關——“統籌部”,黃興被舉為部長,趙聲為副部長。統籌部經過5個多月的緊張籌備,動員了同盟會大部分骨幹,將他們分派前往長江流域各省聯絡革命團體,並令專人負責策反新軍、防營、巡警及聯絡廣東番禺、南海、惠州等地會黨和“綠林”,又組成一支800人的敢死隊,運送700多支槍和300多顆炸彈到廣州,在那裡設立秘密據點38處,並擬製了10路進襲的戰鬥計劃,準備先佔領廣州,再分兵兩路向湖南、江西進發,同時組織長江流域各省舉兵響應,然後會師北伐,直搗清王朝的首都北京。統籌部任命趙聲、黃興為革命軍正副總司令,預定於1911年4月13日在廣州發難,希望這一次能一舉成功。但由於革命黨人從國外準備的槍彈、捐款沒有及時送達,加之清政府戒備森嚴,所以起義未能如期發動。幾經周折,一再改期,原來的部署被打亂,參加起義的人數大減,不得不放棄原定的進兵計劃,改為集中全力攻打總督衙門。
1911年4月27日(農曆3月29日)傍晚5時許,廣州起義(即黃花崗之役)爆發。當時,黃興親率林時塽、方聲洞、林覺民、朱執信等敢死隊員120人,臂纏白布,腳穿黑色膠鞋,手執槍械炸彈,用海螺吹響了進軍號,由小東營指揮部出發,勇猛地直撲兩廣總督署,一路上,抵抗的巡警都被打倒。他們衝進署內,發現清兩廣總督張鳴岐已穴牆逃跑,便搗毀並放火燒掉總督衙門;隨後分兵攻襲督練公所等處,與清水師提督李準部隊遭遇,在東轅門、小北路等地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敢死隊員們英勇殺敵,奮不顧身,前仆後繼,以寡敵眾,頑強地堅持了一夜,殺死殺傷清兵不計其數。在戰鬥中,黃興的右手被打斷了兩指,朱執信也受了傷,一臂已廢的喻培倫的胸前掛著滿滿一筐炸彈,奮勇向清軍投去,敵人見之,無不喪膽。起義軍經過激烈戰鬥,終因實力懸殊而失敗。黃興、朱執信等負傷後化裝逃脫。林時塽、方聲洞、羅進等57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