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4/5頁)

光下的水中游來游去,追逐,玩耍,並在漁夫的誘餌旁邊天真地跳躍。不一會兒,它就中了計,被釣起來了。它拼命想掙脫鉤子,但無濟於事。卓越鋼琴家魯賓斯坦雙手贊成這種文學描述。他說,人們完全可以按照這個傷心故事來演奏這首曲子。

我們堅信,演奏或聆聽莫扎特的奏鳴曲或協奏曲,裡面也隱隱約約有某個故事。其實,以下文學描述儘管有些支離破碎,也可以看成是莫扎特在戀愛時創作某首小提琴奏鳴曲的情節:

春風欲到,河邊小草先知道;

不寫情詞不寫詩,且譜一曲寄心知。

我們相信,這一感受和理解並不過分,並沒有出格,沒有用過多的、牽強附會的涵義去代表樂曲本身的涵義。

應該承認,不論是對於演奏家還是普通聽眾,感受、理解一部音樂作品都是件神秘的事情。這裡所謂感受、理解,不外乎是文學感受和哲學理解。

知道某部作品產生的時代大背景和小背景(作曲家的個人處境、心情和遭遇)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提示我們去確立感受、理解的框架,避免出格。

對於莫扎特,1791年是個很重要的年份。這期間寫下的曲子都同他的個人處境、心情和遭遇極有關係。我們指的是他在到處借錢,內心一直焦慮不安,非常煩悶,並預感到死亡的臨近,準備向塵世作最後的告別……《第二十七鋼琴協奏曲》便是這年年初完成的。

如果讓當代10位世界第一流的鋼琴大師用文學和哲學去描述、解釋這部協奏曲的內涵和莫扎特的意圖,可能是不盡相同的。但也不能水火不相容,相差十萬八千里。不錯,那是個偉大的空筐,但不是無邊無際的空筐。

有一點是大家要肯定下來的:在這部協奏曲中,莫扎特把他內心深深感受並體驗到的哲學意義上的根本無助:惆悵、孤獨和悲憤,都寫了進去。

比莫扎特早一千多年,唐朝的陳子昂便用22個漢字表述了地球人的這一根本的惆悵、孤獨和悲憤: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可見東西方文化是可以比較的。一個以中國古老文化為背景的當代中國人自有信心吃透莫扎特音樂。

莫扎特音樂裡的思想感情,唐詩裡頭都有。

莫扎特音樂是旋律化、和聲化和節奏化了的唐詩。

聽莫扎特的音樂,腦子裡常浮現出唐詩,以及17、18世紀的歐洲古典建築,還有莫扎特的驛車穿過風蕭蕭而異響、雲漫漫而奇色的歐洲原野的情景,永遠不會脫離莫扎特作曲時的本來意圖。

音樂第一 上帝第二的維也納人

偉大的音樂家,渺小的聽眾。——這個邏輯是不成立的。成立的邏輯是:有什麼樣的聽眾,就有什麼樣的音樂家。反之亦然。

海頓、格魯克、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施特勞斯、馬勒和勳伯格等9顆音樂明星都在維也納生活和工作過。在西方音樂史上,維也納為什麼會成為地靈人傑的音樂聖地呢?筆者同許###也納人探討過這個問題。

從多次討論中,我得出了好幾個原因,其中一個是:多虧了近兩百多年來維也納擁有一大批熱情、嚴肅、又近乎於苛刻和挑剔的聽眾。

偉大的音樂天才拔高、造就了千萬個傑出的聽眾;千萬個為音樂藝術而發燒的摯友又反過來推出、塑造了偉大的音樂天才。這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互為前提的。

偉大音樂家要感謝上帝,因為是上帝把素質那麼好的維也納聽眾賜給了音樂家;維也納聽眾要在上帝面前感恩,因為上帝極慷慨地把一個個冠絕於世的作曲家賜給了維也納人。比如,莫扎特就很感謝維也納聽眾。1781年他在信中說:“根據昨天的音樂會

最新小說: 第一玩家 男扮女裝的我,竟然成了皇后!? 北門老槍 神只:從哥布林開始 劍網三:沙雕玩家助我超神 一人:岐王李茂貞,千年歸來 網遊:開局2888億個屬性點 神秘復甦:此世之暗 王者:富婆寵溺這個射手太猛了! 網遊:一刀劈死神 網遊:神秘玩家 航海玫瑰 全民永夜:只有我能看到彈幕提示 網遊:我靠遊戲幣就能變強 九幽生死簿 海上求生,普通的我竟然成了強者 別人玩遊戲,我修仙 無職法師 網遊之止戈三國 海島求生,從每日情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