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骨碎斷。強克捷認為主犯斷足,已不能逃逸,遂收獄拘押,再作審理。④
驚聞首領被捕,九月七日(9月30日)滑縣天理教徒聚眾三千,圍攻滑縣。城中僅有快班皂役,並無精兵良將,如何守得?城破,強克捷與家屬十數人被害。另一種版本的說法,教眾圍攻,強氏縋城走封邱,搬取救兵。嘉慶帝聞其死難,發了“卹典”,強不得已自殺。
李文成被救出獄,遂扯旗放炮在滑縣聚眾反叛。“地下鬥爭”變成了“武裝起義”,這在客觀上是不利於林清紫禁城奇襲的。
沒文化,即少計劃。
小人物不足成大事。
歷史失憶的部分是,李文成被救後為何不迅速派人與林清聯絡,告以先發之變?林清又為何未在起事前派人與李氏作最後之溝通?
呼應了本書的主題,在這兒我們要以後來人的清醒指出,由於李文成的被捕,林、李二人失去了“會師”的機會。孤軍為戰者險!何況勝利?其次,因為高杞、郎錦麒二人的翫忽職守,河南官軍失去了“圍剿”的良機。甕中捉鱉與放虎歸山,這是多麼不同的戰術啊!強克捷的忠君報國成了個案。
在江河日下、總體崩圮的時代,少數忠臣廉吏化為旗幟。旗幟舉得再高,也無法扭轉理性崩潰與信仰缺失的頹勢。一支釣竿,何以擎得起泰坦尼克號的沉淪?
三、 夜雨瀟瀟火不燃
再說“閏中秋風暴”的進展。
事發前,曾有人(曹福昌)建議將起事日期改在九月十七日(10月10日)。因為那一天嘉慶帝迴鑾京師、將駐蹕京北白澗,京中諸王大臣屆時都要離京迎駕;乘其空虛,擊之最利。而林清以為“劫數”在十五日,故不肯推後。事先,他們已聚眾數百人,準備全力以赴,滅此朝食。臨入宮,太監們認為宮內地狹,難容多人,且恃林清輩皆有躥房越脊、刀槍不入的本領,便主張減少入宮人數;林清也認為太監們路徑諳熟,由其引導定可事半功倍,所以也同意削減“敢死隊”的人數。最後確定,東西兩路共二百餘人。⑤
九月十四日(10月7日),東隊以祝現、屈五為首領,從董屯出發,約由東華門闖宮,至,則由太監劉得才引入。西隊以李五、宋進財為首領,從黃村出發,至菜市口集合,約由西華門闖宮,屆時由太監楊進忠、高廣福引入。進城,歇息一夜,十五日上午兩隊都悄悄抵達指定地點。下午,內應太監出宮迎接;兩隊人馬遂分頭行動。
西路極順利,全部闖進西華門。先入尚衣監,將監中太監、宮女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殺掉。這是領路太監楊進忠的主意。因為楊進忠是茶房太監,曾去尚衣監乞求補衣被拒;今日有了官報私仇的機會,何不先殺一個痛快!尚衣監只有一老婦因匍匐荊棘中倖免於難。
東路則頗不順。因入東華門時教眾與送煤者爭道,露出兵器,為官兵發覺;官兵急掩大門,僅陳爽等十幾人得以闖入。入宮後,這十幾人各亮兵器,奪路向西殺去。⑥
待東、西兩路人馬合兵一處時,紫禁城警聲四起,清宮輪值侍衛早已各就各位,內廷、外廷各大門也均緊緊關閉。這就迫使闖入者在高牆夾道間左衝右突,浪費了精力,卻難以進擊皇宮的核心機構。
但戰鬥並不稍緩:
——協和門外,教眾與官軍廝殺,互有傷亡,不分勝負。
——文穎館內,供事文官起而爭鬥,被教眾一一砍殺。
——慈寧宮伙房,教眾縱火,被衛兵擒拿。
——熙和門外,教眾殺侍衛那侖。在太監高廣福帶領下由馬道登城牆,並在城上招展白旗。白旗上或寫“大明天順”,或寫“順天保民”。搖旗間,高廣福中彈墜城。
——武英殿複道中,雙方遭遇,官軍以鳥槍擊殺教眾數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