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8月4日),聯軍約一萬八千人沿運河北上,進擊北京。
七月十一日(8月5日),聯軍突破清軍防線,攻佔北倉。
七月十二日(8月6日),清軍放棄防務,全線潰散,直隸總督裕祿陣前自殺。聯軍佔楊村。
七月十五日(8月9日),聯軍佔西河務。
七月十九日(8月13日),聯軍佔通州,進抵北京城郊。
七月二十日(8月14日),聯軍一部於當日凌晨攻破北京東便門。激戰一天,北京外城各門皆破。
七月二十一日(8月15日),聯軍攻破北京外城各門後,開始攻皇城各門,並與殘留清軍展開巷戰。
三、天網恢恢“罪”與“罰”(4)
七月二十二日(8月16日)晚,巷戰結束,聯軍佔領北京城。?輬?輰?訛
一場戰爭的大戲,八國聯軍已經演過了高潮。下面,已無懸念。到當年八月下旬(9月中旬),相繼抵達北京的聯軍已有十萬之眾。瓦德西作為統帥,姍姍來遲,閏八月二十四日(10月17日)始至北京,不過,他背後跟隨著兩萬德軍。以北京為臨時大本營,聯軍又開始四方出擊:東進山海關,北擊張家口,西攻娘子關,南陷保定城,在大清王朝的統治中心縱橫馳騁。俄國人別有妄圖,利用與中國接壤之便,出兵黑龍江、吉林、遼寧,乘勢佔領中國東北大片領土。
在八國聯軍打擊下,清廷開始作政策調整。
當年七月十三日(8月7日),清廷正式任命李鴻章為全權議和大臣。
七月二十六日(8月20日),光緒帝下罪己詔,承認“近日釁起”,“負罪實甚”。這表示慈禧開始反思。
七月二十八日(8月22日),光緒帝又下求“直言”詔。這則表示朝廷政策將要調整。
七月三十日(8月24日),清廷發出求和上諭。由“宣戰”而“求和”,政策迴歸理性。
八月十四日(9月7日),清廷明諭通令,剿滅義和團匪。“義民”走向反面,其實是還原本來面目。
閏八月初二(9月25日),清廷發旨,革端郡王載漪、軍機大臣剛毅、莊親王載勳、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書趙舒翹、怡親王溥靜、貝勒載濂、載瀅、輔國公載瀾等人爵職,或交宗人府,或交刑部議處。
閏八月初三(9月26日),罷山西巡撫毓賢職。
閏八月十七日(10月10日),李鴻章至京。此前過天津,謁德帥瓦德西,謝不見。次日,詔下又以奕劻為全權議和大臣,與李鴻章同主議和事宜,並許劉坤一、張之洞參與其事。
和談的路,漫長而艱難。
十一月初三(12月24日),西、德、奧、比、美、法、英、意、日、荷、俄等十一國公使草擬了一份和約大綱,交李鴻章、奕劻簽署。二人不能作主,乃上奏駐蹕西安的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這份大綱,即後來簽訂的《辛丑條約》的底本。
作為一個“戰例”,不論從八國聯軍的“侵略”,還是從中國軍隊的“反侵略”上加以剖析,都沒有多少戰略、戰術或戰法、戰技的經驗教訓垂示後人。該勝的勝了,該敗的敗了,有仇的復仇了,造罪的受懲了,即興而攻,無備而御,攻也草草,守也庸庸,如此而已。
這麼表述,有將一場血腥戰爭“兒戲化”的傾向。對此,毋庸辯白。因為,在庚子年的那個歷史關口,中國的最高權力者和最下層的權力覬覦者,都在相互欺騙,愚弄對方。從某個偏狹的角度回望歷史,八國聯軍對中國國家的戰爭懲戒,是由於中國人拿外國人當賭注、炫耀賭技,而最後輸了自己。這麼說史,不厚道,但也不算刻薄。你看八國聯軍一方,臨時湊合,匆忙上陣,你先我後,你爭我搶,那一根戰爭的鏈條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