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設定課目的問題上面,爭論就異常激烈了,而且幾乎都是一邊倒,對於將數學以及地理等科目納入到學堂的授課範圍,絕大部分人是不贊同的。
畢竟現如今的文武官員,以及讀書人,自小都是習讀四書五經,根本沒有接觸其他的科目,在他們看來,學習四書五經才是正統。
大明皇家理論政策研究院,對於編撰數學和地理科目的教材,也不是很熟悉,這方面的人才不多,編撰出來的教材,審閱的難度很大。
好在鄭勛睿在大明皇家理論政策研究院成立的時候,就要求吸納方方面面的人才,包括海外的諸多人才,都吸納其中,官府提供足夠的錢財,故而編撰數學和地理方面的教材,還是有人能夠完成的。
這樣的爭論持續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最終以皇上下達聖旨的形式明確下來了。
聖旨的意思非常明確,數學和地理的科目必須納入到各級學堂的教學之中,科舉考試將專門開設數學以及地理的考試,從縣試一直到殿試,全部都有數學以及地理的科目考試,若是這兩個科目成績不行,不能夠錄取。
師資缺乏的問題,各級官府想辦法解決,初始階段,朝廷想方設法招納此方面的人才,幫助地方上予以補充,地方上也要著力培養這方面的人才。
將數學和地理兩個科目納入到科舉考試之中,這是最為厲害的一招,幾乎不需要其他過多的動員,讀書人自然是要拼命學習的。
大明這方面的人才的確不是很多,絕大部分的讀書人對於數學和地理等科目一竅不通,這就促使吏部和禮部大規模的從海外招納人才,甚至將諸多金碧眼的海外之人直接送到省府州縣各級學堂之中去教書。
科舉考試的變革大幕瞬間拉開。
鄭勛睿非常重視有關科舉考試變革的事宜,很多時候親自過問進展的情況。
禮部尚書楊廷樞回到京城之後,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科舉考試的變革之中,按照皇上的要求,瑞元二年開始的科舉考試,在瑞元三年的六月之前全部都要結束,時間的安排上面,瑞元二年年底之前,縣試、府試和院試全部結束,瑞元三年的三月舉行鄉試,六月舉行會試和殿試,七月份的時候,此次的科舉考試全部結束。
今後的科舉考試,還是每三年進行一次,但必須在一年之內全部完成,考試的科目包括數學和地理。
這就意味著吏部和禮部有大量的事情需要做,教材的編寫、省府州縣學堂大規模的改革,以及師資力量的補充等等事宜,都需要在最快的時間之內完成。
聖旨下到省府州縣之後,爭論在下面也展開了,不過這些爭論不可能擴充開來,各地官府的主官都是要不折不扣執行的,各省的巡撫都是皇上最為信任的官員,府州縣的主官全部都參加過培訓,知道朝廷做事情的風格。
吏部和禮部更是派遣大量的官吏,趕赴各地指導,一些地方的巡撫親自趕赴京城,找到楊廷樞和吏部尚書文坤,請求朝廷更多的支援教授數學和地理科目的先生。
都察院同樣的忙碌,文震亨在春節之前就趕赴各地,督察地方上是不是按照聖旨以及朝廷的要求完成學堂設定等事宜。
鄭勛睿更是高度關心,時時刻刻詢問情況,他很清楚,科舉考試的改革,關乎到大明王朝的未來,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要不斷的對科舉考試進行改革,培養出來複合型的人才,大明王朝將來需要的不僅僅是文學方面的人才,更是需要自然科學以及商貿方面的人才。
其實鄭勛睿想著將商貿專門納入到科舉考試之中的,只不過這樣做可能會遭受到巨大的阻力,所以他暫時沒有行動,但如何的管理商貿事宜,以及將商貿專門納入到學習的科目之中,這是關乎商貿興旺達以及逐步走上正軌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