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兩個地方藏著,一個是北京大學圖書館,另一個是他的家鄉山西省圖書館。
那麼,在他那麼多的著作裡面,哪部作品流傳最廣呢?不用說,就是《訓蒙文》。
既然李毓秀先生是《弟子規》的作者,又為什麼說在他留下的眾多著作裡,流傳最廣的是《訓蒙文》呢?如果說《訓蒙文》和《弟子規》是同一部書,那麼《訓蒙文》是怎樣變成《弟子規》的呢?
現在很少有人知道《訓蒙文》,那麼《訓蒙文》後來怎麼會叫做《弟子規》的呢?
那是因為後來有一個學者在《訓蒙文》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並把書名改為《弟子規》。從此之後,這本書在一些私塾裡面開始廣泛流行。如此說來,這個人該算是《弟子規》的大功臣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現在到書店裡買的《弟子規》有幾十種版本,雖然原著都是李毓秀,但修訂者居然有兩個人,一個叫賈有仁,一個叫賈存仁,兩個名字僅一字之差。現在幾乎一半版本說《弟子規》是賈有仁校訂的,還有一半版本說是賈存仁校訂的。孰對孰錯,我想應該是賈存仁,至於這裡面的考據就不用說了,太複雜,應該是賈存仁先生校訂的。
一部並不古老,作者和修訂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弟子規》,為什麼會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呢?這當然是由這本書本身決定的。
《弟子規》是從《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開始的,講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個字:孝、悌、仁、愛。《弟子規》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韻形式寫成的,毋庸置疑,這一點肯定是學習《三字經》。《弟子規》全文僅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對孩子的言語、行動、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詳細而明確的要求。《弟子規》的文字淺顯易懂,押韻順口,樸實無華,說理透徹,循循善誘,內容又來自於中國傳統基本的道德、倫理、規範,所以影響非常之大。從清朝中晚期開始,這本書就成為廣泛流傳的兒童讀本和啟蒙讀物,幾乎可以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
這樣的一部書,正是我們今天迫切需要的,用來教育孩子、使之形成良好行為規範的傳統教材。那麼,對這樣一位先賢,我們怎能不懷抱一種感恩之情,怎能不去好好地誦讀他的作品呢?
《弟子規》是二三百年前,在私塾教育中對孩子們行為規範的一種要求,而現代教育與私塾教育完全不同,社會變了,教育制度變了,孩子們也變了,但是為什麼說,《弟子規》是今天迫切需要的,用來教育孩子的好教材呢?
從哪裡開始講《弟子規》呢?我想講一個故事開始我們對《弟子規》的學習。
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北京平谷區金海湖派出所。這個派出所有一位非常優秀的所長,叫耿國豔。耿所長在平谷區當了二十多年警察,平時特別關注轄區內發生的青少年案件,但他覺得僅僅靠日常的這些治安管理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就在業餘時間主動承擔起給轄區十幾所中小學講課的任務。他去講什麼課?講法治課。有一天晚上,耿所長在值班的時候,也不知道從哪裡扽(dèn)了一本古書來,開啟一看,突然發現,自己在上法治課時絞盡腦汁想總結出來的話,全都在這部書裡。這是一部什麼書呢?它就是《弟子規》。
規矩的作用(3)
從此以後,耿所長就開始嘗試著講《弟子規》。這一講不得了,每次聽課的人數,少則七八百,多則一兩千。時間久了,耿所長髮現,很多家長也陪著孩子靜靜地坐在下面聽他講《弟子規》。有一天,耿所長講課中隨口吟誦了一兩句《弟子規》中的話,結果發現全場幾百個孩子都跟著他朗誦起來。從此之後,耿所長意識到,對那些因為不懂規矩而造成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