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祠組成的巫祠中心在哪裡呢?在渭河的南岸。“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這是山海經的作者對華山的描繪。
華山下,渭河邊,半坡地區在這裡。“華胥在陝西藍田”,藍田在華山下,華胥在華山下,半坡遺址在華山下,流傳女媧神話群的驪山地區也在華山下。藍田,西安,半坡,驪山,相距不過百里,都在一個地區。
如果沒有考古的證實,上述的這些歷史就不可能知道。我們只能將女媧當做一個神話故事,無法知道創造了女媧神話的遠古人原來是這樣的為我們所熟知,原來就生活在華山腳下,渭河邊。原來華山有這麼古遠的流傳。
我們再看華,華胥,女媧,伏羲是怎樣的關係:
今天看到的文字是春秋時固定下來的。在文字以前有一個很長的口傳的時間。華語是陝西地方的方言,如果今天當真有六千年前的陝西人說話,恐怕我們一個字也聽不懂。華語(女媧神話)傳到河南以後成為華語與伏羲語的混合語。叫做華夏語。華夏語沒有文字,今天看到的文字是古漢語對華夏語發音的翻譯。
華的原義是“果”,樹果,果實,後來也泛指花。“華”是華人常吃的,基本的食物,與生存密切相關的東西,華人以華自稱。
華字名聲顯赫,用於地區標誌,留下了“華陰”,“華陽”,華指今天的秦嶺,華陰是秦嶺北,華陽是秦嶺南。春秋以後,華地區屬秦,改稱秦嶺,華成了秦嶺的古稱,今天的華山古稱太華山,太,周語。
伏,華,媧都是對華語和伏羲語的音譯詞。在翻譯的過程中,三個單音字成了複音詞,女媧的女字明顯是後加上去的。華胥的胥和伏羲的羲也是後加上去的。類似的發音在古語中還有:且(詩經),兮,頊(顓頊),這幾個字都是詞尾音,相當於漢語的“呵”,“喂”,“唉”,翻譯成古漢語時配上了不同的字。
在華語中,稱崇拜為媧,自稱為華。伏羲人自稱萯fu,翻譯成古漢語時加上了詞尾音,華人叫作華胥,萯人叫作伏羲。寫成文字的時候,給媧字加了女字。在古書中出現了華胥,伏羲,女媧三個詞語,古人弄不清楚這三個詞語之間的關係,沒有想到語言文字的演變過程,為伏羲和女媧找了一位母親。伏羲,華胥是始族社會的氏族人,伏羲氏族的中心在河洛,華胥氏族的中心在華山,稷澤。古人說“華胥”是對華人的泛稱,相當於說“華人們”,也包括河南和山西崇拜女媧的始族。
華人是真實的歷史,不需要再考察了,這是一支偉大的氏族。華人創造了女媧神話,向東方傳播了華方言文化,為建樹中華社會立下了輝煌的功績。在這次的長途遷徙中,華人散失了,沒有再集合起來,退出了“歷史舞臺”。。 最好的txt下載網
玉神崇拜 稷崇拜
玉神崇拜
丹始族崇拜桔,華人崇拜女媧,稷人崇拜玉神。
在山海經書中有一段關於黃帝的記載,講述了玉神黃帝的起源:
“丹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黃帝乃取(山大土)山之玉榮,而投之鐘山之陽,瑾瑁之玉為良,堅粟精密,濁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這一段話是今天能夠見到的關於黃帝的最早記載。如果我們不帶成見的看這段文字,就發現這是一篇“母親河”的祭祀辭。在這篇辭裡將母親河神化為玉神,表達了對“玉神”的敬拜。黃帝是一位玉神。
(丹水,母親河,你向西流注於稷澤。母親河呵,玉神黃帝。河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