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時候你似乎不是你在自己,你的內在彷彿在另一個四維的空間,在另外的空間欣賞你,觀照你,這樣,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生活在天堂,生活充滿快樂。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春暖花開,善心依舊
第二十三品、淨心行善分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三品講的是“善惡”的問題。佛認為:“眾生人性本善,原來就沒有惡。”可是人性本善,為何還會發生“毒奶粉”事件,為何世上還有犯罪,為何還是有女孩子被人強迫呢?佛回答說:這是因為這些人的心被浮塵所矇蔽,但是隻要這些人能淨心行一切善,發掘自身的善根,改過自新依然可以得佛果。行善任何時候都不晚。
其實,人人心中都有善的種子,如果每個人都能常養心中善的種子,每個人都能少一些自私自利,少一些貪婪、憤怒和傲慢,那麼人與人之間、夫妻之間、同事之間就會有更多的和諧。整個社會也將更健康更融洽。如果全社會都能常養心中善的種子,那麼中國人也不會因此嚇得不敢喝奶粉。如果全社會都能常養心中善的種子,那麼每個人都會立足當下,做好自己份內的事,而不會“急功近利”、企圖“不勞而獲”,那麼金融危機將永不會重演。如果全社會都能常養心中善的種子,那麼每個人都會活出真正有品質的生活:我們吃的米飯、包子、蔬菜都是有品質的,我們穿的衣服都是有品質的,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也都是有品質的!
佛說:“須菩提!眾生無論聰明還是愚蠢,在善面前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萬物和佛一樣皆擁有平等的善心,所以才名為無上正等正覺。這個緣故,就是本性中,原無我人等四相的妄念,有這些妄念,如鏡上塗蠟,就是心被浮塵所矇蔽。所以,只要能淨心行一切善,就可以得佛果。”
我們先來一次善惡之辯。例如在封建時代,按魯迅的說法,是“人吃人”的社會,為什麼還會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宣言呢?答案很簡單:人類的道德觀念是約定俗成的,必然符合大多數人的願望和利益,所以“善”是永遠的主旋律,越是黑暗的時期這種期盼就會越強烈。那麼:佛說的人性本善,到底該如何理解呢?這問題其實很好解答:剛出生的嬰兒,除了吃奶的渴望,並沒有其他的雜念,哪來的“惡”可言?但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每個嬰兒必然遺傳了其父母的某些習性,只是暫時沒有顯現……但是成長的經歷中,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才是真正決定將來為善或作惡的最關鍵因素!
善心的邊疆,可以造的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鋪設整個宇宙,把日月包涵。沒有一片烏雲,可以覆蓋善心遼闊的疆域。沒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徹底顛覆善心的宏偉建築。沒有任何風暴,可以凍結善心深處噴湧的溫泉。再大的天災人禍敢不可能讓善心的田野顆粒無收。善心的規模,也可能縮得很小很小,只能容納一個家,一個人,一粒芝麻,一滴病毒。一絲雨,就把它淹沒了。一縷風,就把它粉碎了。一句流言,就讓它痛不欲生。一個陰謀,就置它萬劫不復。善心可以很硬,超過人世間已知的任何一款金屬。善心可以很軟,如泣如訴如絹如帛。善心可以很韌,千百次的折損委屈,依舊平整如初。善心可以很脆,一個不小心,頓時香消玉碎。
佛又說:“須菩提呀!如來佛我,所說的善,乃眾生本性中自然存在的妙性。眾生人性本善,原來就沒有惡。為何名為“善”,只是為了開悟眾生,暫且名之為善法而已!”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善良人們的願望,是生活中的主流事實,但不是全部事實,就是說還有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