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李煜那個舞姬窅娘……”潘憐兒將事情真相一說。
宋九瞠目結舌,大半天道:“難怪查不到李秀,難怪你來到京城也不怎麼出門……你害苦了我。”(未完待續。。)
第三百三十八章 坦白
如果沒有趙普,不要說是窅娘,就是黃保依,放在府中又如何?但有了趙普,不要說是窅娘,那怕是李煜金陵時的一個普通宮女,都能出事情。
還有一個辦法,送人,送給李煜是不行了,那是送死去的,送給其他人,宋九也不忍。
苦思半天,第二天宋九到中書,帶了兩本奏摺進宮。
第一本奏摺是右拾遺郭泌言劍南諸州官鹽一斤為七十文錢,但因為兩川缺鹽,鹽價遠高於官鹽,於是豪民黠吏,相與為奸,賤買於官,然後貴糶於民,一斤鹽往往達到數百文錢。因此請求朝廷將鹽價增到一斤一百五十文錢,則豪猾無以規利,而民食賤鹽也。趙匡義意從,將此奏發向中書審議。
到了中書,因為是經濟上的政務,幾人主動交給宋九,卻讓宋九留中不發。
也就是他沒有想好處理辦法,暫時沒有答覆。
第二本奏摺是有關國家茶鹽政,朝廷準備在江南諸州實行榷茶,如果茶農私留或私賣茶葉價達千貫以上者,黠面流放,婦人配為鐵工,商人與之私茶,以本茶農罪之半處執,主吏盜官茶販賣,錢五百以下,徒三年,黠面流放。茶園戶有意毀壞茶樹,計所出茶葉價處罰。
榷鹽也是如此。
實際全國有許多地區開始實行榷鹽茶制,這次詔書主要是將它推廣到江南。
宋九開啟第一本奏摺,趙匡義覽閱一下,道:“宋卿。你要說什麼?”
看似簡單,兩川鹽產量低。缺鹽,鹽價肯定不止一斤七十文錢。郭泌提議,不但打擊了豪強謀利,也增加了朝廷收入。
但不是如此。
宋九徐徐說道:“陛下,臣一直留中不發,是沒有想好。接到此呈後,臣派吏去三司詢問,巴蜀產鹽多來到南川與東川鹽井。哪裡山路艱堅,運輸費用高昂,又是井鹽。開採困難,開採成本也高。國家榷鹽後,又將部分鹽運向荊南,鹽價益高,百姓多淡食之。一旦提高官鹽價格,百姓還會淡食,但豪強不能謀利,官府還能增加鹽政收入。”
趙匡義額首。
“陛下,榷鹽乃是沿從唐朝鹽政。起初天寶時未實行鹽政,每鬥才十文錢,一文錢一斤。第五琦變鹽法,一斗加百錢出之。於是鹽價提到一斗一百一十文錢。劉晏代第五琦,鹽法更密,最高時河中兩池鹽價達到三百七十文錢。由是亭戶犯法。私鬻不絕,巡捕之卒。遍於州縣,商人乘時射利。遠鄉貧民困高價,往有淡食者。”
“陛下,就是那樣,一斤鹽也不過三十幾文錢。如今劍南諸州漲到七十文錢,還不滿足,想漲到一百五十文錢,那麼一斗為幾何錢數?有多少百姓會淡食之?”
“陛下繼位以來,仁愛百姓,多推行了許多善政。”
“可是劍南少鹽哪。”趙匡義打斷了宋九的話。
“是少鹽,臣聞聽一些官員為謀取私利,或者政績,勒索百姓提高鹽產量,然兩川鹽井自古至今在開採,許多鹽井多成廢井,再加上兩川豪強剝削沉重,百姓一直心中有怨氣,再漲鹽價,兩川必不穩也。”
“宋卿是何意?”
宋九又將第二份詔書送給趙匡義。
“你是說江南不能實行榷茶榷鹽?”
“不是,朝廷於江南實行榷茶與榷鹽,亦無不可,詔書裡說江南除部分池鹽外,餘下則淮鹽入江南。這也無妨,朝廷於淮南也在推廣臣在兩廣的曬鹽法,大海之鹽,才是無窮無盡,然淮鹽入江,若是洪州,甚至吉州倒也無妨,由大船運鹽而去,運輸成本能在百姓心理接收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