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一圈之後,最後到達長崎。在那裡,也許為了確認記憶,重溫舊夢吧,去了趟小學時曾到過的長崎站。
至今徹之談起當時的旅行依然興致勃勃:和中村輝義(旅伴,佐賀大學的學生)一起去九州旅遊。在熊本,高原由美(中村的朋友)帶我們去觀光。在長崎,和福田隆治一家去了荷蘭村。紗千和真千兩位小朋友真可愛。
(也許存在記憶倉庫中的城市風景和閱歷與現在學會的詞彙結合起來了,所以才能以語言的形式說出來了。)
如今的徹之比較懷舊,總想去看看原告照顧過他的人,逛逛令他懷念的地方。每年去佐賀的時候,總不忘去拜訪以前受過訓練和療育的佐賀縣教育中心、國立肥前療養所等地。對他來說,這些機構也是有著美好回憶、值得懷念的地方。
現在一有空閒,他就跟我講許許多多孩提時期的趣事。
*回答“為什麼”
對於何時、何地、誰、做了什麼這些提問,由於是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只要在實際經歷的時候跟他講清楚,他就能說出固定的答案。
但是,他卻回答不了為什麼。對於“為什麼想這樣做?”“為什麼這麼做?”類似這些提問,徹之好像現在也難以回答。因為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把以往的體驗和經歷全部用腦中既有的語言詞彙回憶起來,而且要從中甄選出符合提問的理由來回答,這就需要高度靈活的判斷力。這個徹之還在學習中。
為此,我讓徹之從小就接受訓練。
徹之要喝水的時候(他不會用語言,只會用行動來表示),我就順勢替他說“嘴巴幹了,想喝水吧”,適時地把為什麼想這樣做的理由附加上去,用語言幫他表達出來。
嘴巴幹了的一套模式教了幾年之後,在他七歲某一天,他拿著杯子過來說“水,水”,於是問他:“想喝水嗎?為什麼?”他回答:“嘴巴幹了。”(機械性的回答)我當時特別驚喜:他會說理由了!
徹之特別喜歡水,但一旦衣服弄溼了會非常難受,不分場合馬上就要把溼衣服脫掉。所以我總會備好一套替換的衣服,隨時給他換上。可是,看到徹之突然脫下褲子、內褲,不知情的人都會嚇一跳,徹之也就免不了會捱罵吧。
如果徹之能說“(因為)沾上水了,(要換衣服)”或“(因為)弄溼了,(要換衣服)”之類的話,那麼對方也能接受得了吧。於是就著手讓他習慣說出要脫褲子的理由。無論在什麼場合,我都不會一聲不吭地匆忙給他換上衣服,而是用簡單的語言幫他說“因為……,所以要脫掉。”
徹之花了三年時間終於學會使用這句話了(作為向對方傳達意思的語言)。七歲那年,竟會脫口而出“沾上尿了”,隨後脫下褲子。我欣喜若狂:應用他也會啦!
(只要能回答為什麼,即使發生問題,也能向人家說明自己那樣做的理由,這樣就不至於被人誤解,麻煩也會隨之減少。由於我和周圍人們的粗心和成見,往往會誤解他的所作所為,使他吃了不少苦頭。每當事後發覺自己誤解了徹之的時候,總覺得實在對不起他,為此自責不已。)
*只要對方設法配合,交流也不成問題
既然有交流障礙,說話方面就難免有缺陷。只要周圍的人能夠設法幫助他,彌補語言上的不足,也許就可以過關吧。哪怕其本人能力只有50,只要對方援助50,雙方的對話就可以成立了。
我來講個簡單的小故事吧。那是他十九歲那年的事。
原來徹之絕對不會去接電話的,有一天卻突然心血來潮去接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於是,朋友們紛紛埋怨:“最近老是徹之來接電話,你為什麼不接呢?”徹之一接電話,每次話還沒說完就“啪嗒”一下結束通話。
“那麼你什麼時候打來的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