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給他聽。就像事後海邊的情景浮現在腦際,“8,波浪,嘩啦啦”脫口而出一樣,如果徹之能把經歷的事情以語言的形式存入記憶的抽屜裡,那麼以後他就會以語言的形式把這段經歷提取出來吧。
*一起寫插圖日記
從徹之進小學時開始,我就用二者選一的形式提問,讓他回答,引導他回憶當天經歷的事情。晚上鑽入被窩,夜色闌珊,萬籟俱寂,大家身心放鬆,正是靜下心來慢慢談話的最好時候。
倘若只問“今天做了些什麼事”,則過於籠統,他無從回答。於是我循序漸進,逐步提問。
1問:今天受老師表揚了?批評了?
答:受表揚了。
2問:算術題會了嗎?
答:會了。
3問:在黑板上寫了算術(的答案)了嗎?
答:寫了。
如此順藤摸瓜,我理清了這件事:今天在學校解答了算術題,把答案寫在黑板上,受老師表揚了。
為了晚上在家裡能順利地進行對話,我事先去老師、同學那裡打聽徹之在校的情況,瞭解其整天的活動內容。在掌握一個一個事實的基礎上,運用二者選一的形式漸次提問(何時?何地?誰?做了什麼?怎樣做?),這樣,徹之就會回答得很好。
然後,我把回答的內容連線成短文, 讓他背誦。這種練習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只要詢問當天發生的事情,徹之就會用簡單的語言把經歷寫下來(當然還需要以二者選一的形式引導他逐步回答)。
比如:“今天,小留裡和小望來玩了。一起聽錄音機,一起吃午飯。沒有做功課。結束。”
這是他小學五年級寫的短文。
以他的暑假作業為契機,我開始嘗試每天讓徹之寫上幾行短文,配上圖畫,做成獨特的插圖日記。
原口老師也嘗試用插圖日記的形式,讓徹之練習把經歷的事情寫成文章。首先,以二選一式逐一提問,把每個答案寫成一行兔子,句中嵌入助詞,使其完整。然後,讓他把每個兔子抄寫在一張小紙條上,將這些小紙條按一天活動的順序排列。最後,讓他謄寫在日記本上,形成日記。
小學五年級某天的日記:
今天老師和小徹一起騎著腳踏車去了佐賀大學。
在農學系和教育系的二號館、三號館進行了衛生間探查活動。
在第二生協的自動售貨機那裡【譯者注:省力內容為“購買了雞蛋掛麵”。】,吃了咖哩味的雞蛋掛麵。
在插圖裡畫著要進入建築物的徹之,他的耳朵被畫得很誇張。在圖中還有衛生間的標誌。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和原口老師一起去長崎旅遊。在賓館裡寫的日記。
去長崎了。到達長崎站後,進行了衛生間探查活動。乘坐了遊船、轉馬。
另外,日記裡還記錄了當天在魚座餐廳吃的午飯選單以及當晚住宿的長崎賓館的全稱。
當時的徹之完全不能說出自己一天的經歷,現在他能邊看日記,邊回顧當時的情景,一個一個進給我聽:誤入女廁所窺探,被原口老師批評了一頓;在水族館看到了企鵝;在遊樂園裡乘坐了噴氣式飛機、新幹線和摩天輪,等等。
(經歷的事情認真地用語言記述,讓他記憶。即使過了一段時間,他仍能回憶、講述——當然,還需要藉助照片、文字等眼睛能看到的東西。當時,日記只不過是全部照抄的記錄而已,如今的徹之卻能明白日記內容的意思,用語言講述,可見日記之功,不可小覷。)
現在,徹之把勞動所得儲蓄起來,利用暑假外出旅行。為了重溫記憶(或確認記憶),策反以前遊歷的故地。
1994年的暑假,和旅伴一起去九州旅行。在大分、熊本、佐賀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