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4/4頁)

上一嘴,因為佛教內部對立的各派討論的問題涉及的是我們現代人很難搞懂的一些知識層面,你若想弄清楚一點,不得不看《俱舍論》,而《俱舍論》中的有關“有的問題”出自《毗婆沙論》,你不得不再去看,依此類推,總之,在看了三十本至一百本書後,你會莫名其妙地陷入了“唯識派”的觀念論與“中觀派”的某些爭論,你可能會使上三五年時間,才弄清了原來中觀與唯識並非截然對立,你會感到它們也許有著共同的思想基礎——但是古印度人所說的“色”是什麼?這個問題,你仍是一知半解,它與其他諸多概念早已混成了一鍋粥。

比如,什麼叫一切實有呢?佛陀可能這麼說,一切實有便是十二處有。

十二處包括:六根——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知的能力或意識)、形,與六塵——色、聲音、香、味道、觸之物、非感覺物件——你會問?我們大腦中相互放電的神經元呢?那些衰變或越遷的基本粒子呢?波函式呢?

總之,作為一個現代人,你會接著問:“就這十二處?可能麼?”

但你還是接著往下看吧,反正印度人就是從這十二處說事兒,它們被認為是認識的基本元素——哎,是不是有點簡單得離譜啊?古印度人與古希臘人一樣,不喜歡製作工具來觀察眼前事物,而更喜歡玄想,就從自己開始,就從自己的身體開始,就從自己“如何想”開始,看什麼想什麼,所以就發現“十二處”了!

別急啊,呵呵,這“十二處”僅是關於心與物的眾多分類法之一,“一切有部”便認為有七十五種這樣的元素,總稱為法,而其餘的東西則被認為是非實在的,比如靈魂、自我之類的東西——咱還得把話扯回來,“十二處”之後,你才是剛剛邁上一小級臺階,接著你就不得不面對“十八界”啦。至於什麼是十八界,我就懶得說了,但你不得不瞭解它,呵呵,因它們是意識的基本元素,而佛教哲學便是各種力與能的分析,佛教認為,正是這些元素或力能的結合,產生出一股相續不斷的事件之流——看看它們有多重要!它相當於你學了一種古代的宏觀力學與量子力學,還不是數學化與物理化的,而是哲學與藝術化的,這時,你便會悄悄感謝希臘人,他們發明了一種多麼清楚的講道理的方式,一件事一件事地講,而古印度人的方式是把很多事放在一起講。不過,依他們那個時代的常識,他們的確是一件事一件事地講的——錯在我們走在另一條路上。

我們還是回到“色”吧,這色吧,更準確一點的叫法是“色處”,是指肉眼可看見的物質,它的特性是質礙性,而質礙性又是指某種無法滲透的性質,總之,是說一個物理單位所佔據的位置不能同時由別的物理元素所佔據,若是運用古代思維,對這個意思我就很有意見:那鹽融在水裡算怎麼回事兒呢?

算了,我們還是聽聽佛教怎麼說吧。另有一種佛教見解,認為色只分成光明的和黑暗的即可,而眼睛所見的事物被說成是線條兒的差異,我靠!

還有一種見解(經量部),認為只有色是實在的,而形則是心構造的,如此,佛教中的色還能被解釋成其中不含任何質料的物質構成元素。

一般來講,這些解釋就夠亂的,但一點兒也沒完,我東看西看,看了半天,發現我們現在說的物質,在佛教與其說是實體,不如說是力能。

但說到力能,就更暈了,不過你要是以前當過理工科學生,還是能頂著混亂往下看的,反正估計看夠小半年,你會覺得能看懂“法”這個概念。這法吧,總體來講,具有某種終極實在意義,它在物質範圍裡,表示感覺材料的實在性,而在心的範圍裡,它又�

最新小說: NBA:隊裡有詹皇,先躺一冠 網遊:敢惹他?內褲都給你偷沒了 B級天賦,一樣可以登頂 記錄地平線上的旅途 公路求生之大玩家 列車求生:無掛求生 王者:這個選手,正得發邪 傳說之下,時間線之外的人 遊戲降臨:從隱藏職業開始封神 nba最強球星詹姆斯哈登 夏日狂響曲 開局零幸運值?別慌我有任意門 雙城之戰:第九議員 校花別撩我,我只想打籃球! 網遊之獨步逍遙 絕世唐門之力挽狂瀾 玩三國志戰略版,分幣不充 神話再臨:我獲得了燭龍血脈 都重生了,還讓我從頭開始 一天不打仗朕就渾身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