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
對讀者的來信,我一向是認真回覆的。更何況,這批讀者大多是高中生和大學生。我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封簡單的覆信,竟會在千里之外的何玉鵬那裡,變成一種特殊的精神力量,促使他最終也走上了新聞工作崗位。如今,二十多年彈指一揮間,我已是鬢如霜染,而他卻風華正茂,時空的轉換總是這樣令人感慨。
幾天後,我收到了他們快遞來的新書《磨&;#8226;81》,書名下方還有一行小字:“中國首部抒寫口吃患者奮鬥愛情故事的心靈激勵小說”——作者說,這是一本獻給全世界8000萬口吃患者的書,而作者也正是他們中的一員。他要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奮鬥故事,來激勵那些被這一頑疾困擾的人們。
尤其令我怦然心動的,是他們隨書寄來的一封信——
侯大哥:
您好!當我和妻子聯絡上你的那一刻,心兒歡跳得幾乎要從心臟裡蹦出來,多年的夙願終於得償。尋親的心終於落葉歸了根。
記得八十年代,您做《天津日報》記者時在《遼寧青年》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傾述當記者的酸甜苦辣。當時還是中學生的我按捺不住神往和欽佩之心,給您寫了一封信,您不久便回信了。從此,我便永遠揣著您的鼓勵,考上了大學中文系,當上了記者,開始了磕磕絆絆闖江湖。
我把這段經歷寫進了我最近出版的新書《磨&;#8226;81》“嫣然一笑成追憶”中。
《磨&;#8226;81》被網友譽為“中國當代最富有激情的小說”,能使人獲得一種抗拒憂鬱的激奮力量,事實上它也使一位口吃患者放棄了自殺。之所以說這些,是因為,我覺得這種力量緣於一種“大丈夫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力量,明知口齒笨拙,卻偏要做記者。被新聞單位拒後,於是便到公共汽車上發瘋般地做了300多次演講,終圓記者夢。這種激奮力量,緣於哪兒?緣於您的那封信。“我一定要成為一名記者,與侯叔叔比肩”的堅如磐石的信念,激勵我做出這一切。
世事真奇妙。不想20年後,我們還能重續前緣。
恨不得插翅即飛深圳,握住您的手,把酒言歡,徹夜長談。
祝前程似錦!
大連&;#8226;新商報 何玉鵬 妻子曲曉虹
這真是一份千金難買的人生禮物。從信中,我彷彿看到那位年輕人懷揣夢想,在常人難以想象的崎嶇道路上,孤獨而執著地跋涉;我彷彿聽到那個不善言談的口吃患者在以記者的身份與人交談。是啊,“知其不可而為之”,在旁人眼中風光無限的記者職業,在他面前卻無異於一座橫亙的大山,溝通交流是新聞記者最基本的素質,而何玉鵬卻硬是以已之短,攻克了這座大山。300次公共汽車上的演講,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一個人信念之堅韌意志之堅強理想之堅定;意味著夸父依然在逐日精衛依然在填海愚公依然在移山;意味著從古至今的大丈夫精神在當代依然在延續和弘揚!
收到書兩天後,我恰好回了一趟天津探望生病的父親。在老屋那個塵封已久的書櫃裡,我翻找出一大包當年的信件。終於,我找到了一封發自遼寧省大連市莊河縣第七中學的來信,署名恰恰是“高一一班何玉鵬”,信件的紙頁已然泛黃,信封上的郵戳日期是“1986年9月1日”。這麼多年,不知有多少信件都散失了,偏偏這封信竟然儲存至今,這難道不是偶然中隱含著的一種必然嗎?
由一封信而結緣於千里之外,時隔24年重續前緣,雖未曾謀面卻心曲相通,這段書緣也夠傳奇的了。我要把這封信影印寄給遠方的同行,也算給他們捎去一個驚喜——就像他們所給予我的一樣!
侯軍
5月下旬,我和妻子收到了侯軍老師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