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健康的、開放的經濟環境下,一旦出現了經濟不平衡,出現供不應求或是供過於求的現象,市場內部機制就會自動進行調節。就以手機為例。曾幾何時,擁有手機的普通人極為罕見,其價格高得驚人,而現在,人手一臺,也再不會有人因看到手機話費賬單上的數字而暈厥。手機價格一跌再跌,許多手機生產商是在夾縫中求生存。
由於市場的作用是滿足人們的需求,如果給予人們足夠大的經濟決策空間,市場必定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然而,一旦政府進行強制性的干預,無論是透過制定法規,還是透過直接參與,都會造成市場的失衡,甚至扭曲,而此時,市場力量將無法發揮其應有的調節能力。
這樣的結果可能還會造成嚴重的市場功能紊亂,就像當今美國政府控制下的醫療服務行業。對於經濟大環境,如果政府橫加干涉,我們會再一次經歷過去兩年內發生的經濟衰退。
在每一場歷史性的經濟危機中,扭曲的聯邦政策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蕭條也不例外,當時美國政府實施斯姆特—霍利關稅法,這對經濟癱瘓發揮了助波推瀾的作用。徵稅的目的是挽救就業市場,卻引發了美國與其他國家的一場貿易戰,引發了全球就業危機。在今天依然如此,次貸危機和隨之而來的金融機構垮臺就是很好的例子。兩者都始於抵押貸款市場的嚴重扭曲,而這種扭曲正是由於聯邦政府政策錯誤的引導而造成的,此外政府創立的兩大房地產貸款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對於扭曲信貸市場,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建立這兩大貸款業巨頭是為了促進自置居所計劃。公司規模龐大,比以往任何一傢俬有企業都大,與聯邦政府密切掛鉤,在信貸業、房地產業、金融業都引起了大規模的市場扭曲,使整個金融體系近乎崩潰。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在其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21世紀初,網路公司紛紛破產,隨後,美聯儲透過降低利率的手段來刺激經濟,結果造成長時期的低利率。如果沒有這次貨幣政策的失誤,房地產泡沫也絕對不會達到現在這樣的災難性規模。
並非是自由市場背叛了格林斯潘的信仰,事實正相反。身為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的格林斯潘採取降低銀行利率、弱化美元價值的政策破壞了自由市場的執行機制。否則,美國哲學家、小說家艾因·蘭德也絕不會抵擋不住誘惑,相信諸如美聯儲這樣的政府機構能夠調節美國市場與世界經濟。她更不會忘記自由市場的關鍵力量是需要一個強硬的、穩定的、值得信賴的貨幣流通機制。
現實世界的教訓
錯誤的經濟政策可能引發經濟動盪,這比市場正常執行過程中可能造成的破壞要殘酷得多。
聲討自由市場經濟的人們還存在另一個誤解。正如他們只看到自由市場的破壞性而忽略了它自發的創造力一樣,人們只看到某些意在推行“創新”與繁榮經濟的政府行為,殊不知,政府這樣的做法只會破壞就業機會,抑制財富增長。
就業計劃和一些政府支出可能會創造一些新的就業機會,然而政府的支出直接來自無數個人及企業的稅收,這些資金本可以用於投資新的就業機會。設想企業一旦資金短缺將會發生什麼?公司無法擴大營業規模,甚至無法維持正常的執行。新企業的開發將處在構想階段,無法有實質性操作。這些本可以拉動經濟增長的就業機會被束縛住了手腳,在很多情況下,甚至被徹底扼殺在搖籃裡了。
因此,20世紀30年代的一些大規模公共就業計劃成功創造了一些短期就業機會,卻無力終止經濟大蕭條,大蕭條最終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而消逝。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十大經濟刺激計劃雖然在基礎設施建設行業中創造了不少的就業機會,卻依然無法使負債累累的國家擺脫10餘年的經濟衰退,反而使國債增加了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