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4/5頁)

鴻章所言極有預見性。只過了九年,日本便“富強”到為害“中土”了。九年間,中國當軸者並未“留意”東邊的這戶鄰居,也許李鴻章在昏昏者中算個例外。在李氏推動下,北洋海軍在光緒十四年(1887)達到它的戰鬥力頂點。直至甲午戰起,八年期間,北洋海軍竟然未添一艦一炮,同一時期,日本海軍則連續實現了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擴張案,到甲午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在艦船噸位、火力配備和戰鬥訓練上都大大超過了中國海軍。

李鴻章看到了這一形勢逆轉。就在大戰前夕,他上奏朝廷,坦言:“日本蕞爾小邦,猶能節省經費,歲添鉅艦。中國自十四年北洋海軍開辦後,迄今未添一船……竅慮後繼為難。”?輧?輶?訛 看到了差距,但他為北洋海軍框定的戰略、戰術任務則是保守的、沒出息的。不論“保船制敵”,還是“遊弋渤海內外,作猛虎在山之勢”,?輧?輷?訛 基本上是消極防守,不思攻取。

前事後說,即便日本海軍在總體上強於中國海軍,但中國海軍仍有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可能;仍有攻其不備,抄其後路的可能。可惜一百多年前的中國海軍將領們未作此主動嘗試。

上面這段分析,是就甲午戰爭前中國朝野的糊塗認識而發的,仍然不是“敗因”探究。雖然敗後說敗十分痛苦,但我們認為中國既然處上日本這麼一個鄰居,這個鄰居既然又難改他偷雞摸狗,鑽牆打洞,據人為己的習性,我們又不能在中日之間擴大開挖一片太平洋,或壘起一座喜馬拉雅山,所以就應該客觀而又冷靜地分析在歷史的對峙中,中國何以敗?日本何以勝?並且儘可能地提醒當國者在未來突發的對峙中不犯歷史錯誤,免蹈歷史覆轍。何況,同文同種而又不同國民性的反差,還會激起議論者的一些獵奇呢!

本節文字,我們將選擇兩個側面,用盡可能簡潔的文字,提醒讀者的關心。

其一,在歐風迅猛、西人東侵的背景下,受侵凌的東方國家為謀自強,能否繞過“政治改革”,只靠單一的技術層面的“洋務運動”而達到“現代化”目標呢?

中國與日本,走著不同的路。

中國清朝統治者,自第一次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五十餘年,“尊君卑臣,崇上抑下”的政治體制不變;“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三綱倫理不變;皓首窮經,學優則仕的科考制度不變;春種秋收,漁樵自足的小農經濟不變……所變者,僅僅是“師夷長技”,學著洋人造洋槍洋炮。這,就是風靡中華數十年的“洋務運動”。甲午一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證明了“洋務”不能救中國,“師夷長技”不足以“制夷”——莫說“西夷”,連“東夷”也奈它不得。

日本人也遭受了西方列強的侵凌。從嘉永六年(1853)美國人培理率艦闖入江戶灣,到次年日人被迫簽訂《日美親善條約》,再到1858年被迫簽訂《安政五國條約》,日本人在強敵面前都沒作無謂的反抗。積聚著仇恨,也積聚著智慧,終於他們在“王政復古”政變成功後,廢除幕府,開始了大幅度“西化”的“明治維新”。“天皇”雖然保留下來,但議院建立了,憲法公佈了,教育、兵制、新聞、金融等,一一仿效西方。僅僅積二十五年“維新”成果,原本小於中國、弱於中國的東方島國一躍而成東亞強國。強大的日本,甚至連西方列強的擴張、侵略意念也繼承並發展了,於是侵佔琉球,圖謀朝鮮,垂涎臺灣,問罪中國大陸。

中國與日本決勝黃海時,不單是海軍對海軍的較量,而且也是學習西方成效的驗證。日本學西方,學其“技”,更學其“道”,故“維新”推動了社會進步、國家昌盛,形成了上下一志的國家精神與上下一力的國家體制。中國學西方,學其“用”,棄其“體”,並將這種貌似辯證的二元論歸納為“中體西用”,即張之洞氏後來提出的“

最新小說: 帶S級球娘美少女舉起世界盃 NPC覺醒後,瘋批領主放肆寵! 洛青舟秦蒹葭小說 收集球衣,我只是為了繼承球技 我踢前鋒,老爹是老闆 電競曙光絕地槍王 NBA新神降臨 全民修真從完美遊戲崛起 全球高武我的戰力億點點 我在LPL詞條上單,LCK麻了 菜鳥小凡的遊戲生涯 海上開局兩腳地,別人求生我求神 我轉投章邯再建大秦,劉邦哭麻了 人在斬神,我能竊取神明詞條 怪物來了 都地獄遊戲了,誰還當人啊 御獸飛昇 NBA:天賦拉滿,帶著卡特奪冠 射程沒有上限,起手就是洲際導彈 網遊:每天獲得士兵不過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