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大宋皇家報,更是不為餘力地宣傳這次科技革命。由於所知的訊息快人一步,內容面也更為廣泛,皇家報又是代表著皇室,所以自創辦以來的銷路一向很好,短短的數月中,已然成為臨安城的第一大報刊,超過了朝廷所辦的官報。為配合這次活動,皇家報專門增設了副刊,全部用來刊登有關科技革命的內容,並首次在報紙上進行了相關知識的有獎問答活動。當然,這些問答極其簡單,臨安城的百姓只要填好答案,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交到皇家報的各處發行點或皇家報報行即可,等報行工作人員核對完後,會在隨後兩期的報紙上登出獲獎名單,獲獎者憑藉官府所發的身份憑證就可以到發行點領取獎品了。
獎品雖然不是很貴重,但由於題目簡單,參與者只需認真看完報紙上刊登的有關科技革命的內容以及科普知識講座,就很容易得到獎勵,所以,這種方式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
從二月下旬發行的第一期副刊開始,皇家報的副刊基本上都是一出來就被搶購一空,只要答對題目,所獲得的獎品金額遠遠大於一份報紙的金額,何樂而不為呢?
誰也沒有想到,七天一期的副刊竟然會成為臨安城整個三月份的緊俏“物品”之一。唯一有些鬱悶的就只有皇家報行的幾位大主編了,雖然報紙的銷量在三月份達到了自創刊以來的頂峰,但三月份也是唯一虧損,而且是虧損金額巨大的一個月。
“這些題目怎麼就不能出得難點呢?”皇家報的兩位大主編黃鏞、劉黻想道。不過,這些都是三月底之後的事了。
對於民間的百姓而言,什麼科學技術,科學家之類的詞彙都是些新鮮名詞,好奇之餘,這些詞彙也成為當下臨安城的百姓們飯前飯後最為流行的閒談內容,取代了一度佔據主要地位的無頭案。
三月一日,各大報紙的頭條全都刊登了大宋太后謝道清親筆題寫的“科技興國”四個大字。本來我想自己來試試的,但我的毛筆字實在拿不出手,用硬筆題寫又顯不出效果,只好請書法頗為到家的謝道清出馬了,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謝道清的聲望和口碑都是數一數二的,自然可以當此重任。
太后謝道清所寫的“科技興國”四個大字正式拉開了宋朝首次科技革命的序幕。
同一天,根據臨安大學、皇家科學院提出的人選,經我稽核後,由政務院對外公佈了大宋科學國士的名單。
被授予第一批科學國士頭銜稱號的科學家一共有十六位,其中最高一級的是三品科學國士,共計三名,分別是臨安大學副校長沈逸秋、火藥監火器大師雲伯飛和臨安大學數學系主任楊輝。這三人中,沈逸秋是以其眾多的發明創造被評為三品國士的,其中一項發明是深井鑽探技術的改良,這種改良後的鑽探技術幾乎和後世的鑽探技術一樣,並首次採用了鐵製器具取代了原有的木製鑽筒,只不過後世的鑽筒使用了更為先進的合金銅,這項技術甚至被後人稱為我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楊輝是因為在數學領域取得的成績,僅憑其發明的“楊輝三角”就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所以由我欽定,從原定的四品國士晉升為三品,雲伯飛則是因為火器研究之故,但因為其所研究的領域乃是國家機密,在公佈的成就上只是含含糊糊地寫到,在兵器的研製上有獨特的貢獻,因此位列三品。
在最先的提名裡,臨安大學和皇家科學院的建議只是從四品國士開始,雖然我多次重申科技的重要,但包括沈逸秋在內的科學家們,都認為科學的價值不足以和三品或以上級別的官員相提並論,在百姓眼中,三品官員的確是官銜很高的朝中大臣了,就像工部尚書,也只不過是正三品官員。連宋朝偉大的科學家沈括也稱自己的研究發明只是小玩意兒,可見古代社會對於科學的認知度是相當的低下了。
本來我是想直接將雲伯飛等人直接提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