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們拍個合影,我放到部落格上。”我說。他回答:“OK,但是我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幫幫伊麗莎白,她病了。”
原來,比爾的太太伊麗莎白昨天從印度飛上海,參加世界食品峰會,在飛機上,她突然感覺眼前出現“瀑布”樣景象,隨後,左眼就看不見東西了。兩年前,她的右眼也發生同樣的情況,急診檢查診斷為“視網膜脫落”,後接受了鐳射手術,醫生命令她臥床兩星期。經驗告訴伊麗莎白,左眼的視網膜也脫落了。比爾委託我為伊麗莎白找一個好的眼科鐳射手術醫生。
我明白,時間對手術的成功很重要,我迅速同好友小崔聯絡,因為小崔是上海《新聞晨報》健康版的主筆,她對上海醫務界有深入的瞭解。一通電話之後,小崖決定向我推薦在視網膜疾病方面最有專長的上海第一人民醫院眼科,因蔡主任還在手術檯上,約定中午1點把病人帶過去。
我心裡的不安平靜了許多,馬上撥通浦東香格里拉比爾的房間,讓伊麗莎白迅速準備,我派司機接她去市一眼科。
伊麗莎白並沒有興奮,反覆問我醫院的位置,當得知要過江,交通很阻塞,她顯然猶豫了。她告訴我,今天下午2點,她有一個主題發言,她不能推,這對她及大家都很重要,儘管她明白她的眼睛更重要。她要我把時間推到下午5點以後,或是明天。
我再次給蔡主任打電話,改了時間。蔡主任臨掛電話時囑咐道,讓病人不要活動,最好平躺。我說我會轉達,但我知道伊麗莎白做不到。
我只能祝她好運,明天,我會帶她去看蔡主任。
我再次被感動了,被這一對美國夫婦及他們的生活態度感動了。我想你也會。
txt小說上傳分享
影響我一生成長的患者(1)
張燈,我經治的一個患者,他離開世間已經整整10年了。但他的思想情感、為人處事的態度和永不放棄的追求,對從醫30年的我來說,猶如一盞“燃燒得十分光明燦爛”的燈火;越發清晰、明亮起來。每每想起,在思念的同時,總有一種鼓舞與激勵。每當我遇到困難和挫折,一想到他,就立刻充滿了信心和力量。正如蕭伯納所說:“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由我們暫時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燒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後交給下一代的人們。”張燈交給我們的正是這樣一支火炬。
張燈,1932年生於遼寧海城,外語教師,精通俄、日、德及世界語。1953年被國家派往前蘇聯莫斯科做外事翻譯工作,1998年因胃癌病逝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其弟張彩1949年隨國民黨去往臺灣,2001年在臺灣病逝。
手不釋卷抗癌魔
張燈教授於1988年2月因患胃癌住進醫院,由我與助手給他實施手術治療,術後效果很好。一個人,最怕得病,得了病,最怕的是癌症。突如其來的惡疾並沒有擊倒這位堅強的老人。他坦然、他樂觀、他面對、他抗爭。他對生命無比熱愛,對生活充滿希望,對事業永遠是那樣執著進取。作為他的醫生,我完全被他那頑強樂觀與癌症抗爭的大無畏勇氣所感染,所鼓舞,油然而生一種敬佩和感動。他常說,醫生把癌根都割淨了,我把癌症嚇跑了。我是醫生,心裡明白他的病情,暗自為他擔憂,經常去他家看望,登門為他送醫送藥。
我第一次去他家時,一進屋就驚呆了,二室一廳的房間完全被書給佔據,四壁都被書櫃擠得滿滿的。桌上、床邊、走廊過道全都是書,就連天棚上都釘著數不清的釘鉤,掛著一個個小網袋,裝滿了各類書籍。有18世紀至20世紀國內外經典及大量外文書籍,有唐、宋、元、明、清線裝書籍,有各類外交多種語言工具書,還有各種科學及邊緣科學書籍,藏書量達4萬冊之多,這簡直就是個小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