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開元二十三年正月條。
'5'以上見《舊唐書·李林甫傳》,《新唐書·張九齡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開元二十四年十月條。
'6'以上均見《新唐書·李林甫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開元二十四年十月條。
'7'見《新唐書·玄宗紀》。
'8'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開元二十四年十一月條之綜述。
'9'見張九齡《歸燕詩》。
'10'見《新唐書·李林甫傳》,(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
李林甫擅權
李林甫笑眯眯地看著大家,比哭還難看。
這是開元二十四年(736)的年底。十一月,張九齡和裴耀卿同時被免,李林甫接替張九齡任中書令,牛仙客任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裴耀卿留下的侍中職位空缺,宰相班子由三人變成兩人,李林甫成為不折不扣的首相。
新首相的第一把火,是召來諫官訓話。我們知道,朝廷設立諫官,原本職在提出不同意見。然而首相大人為他們樹立的榜樣,卻是宮廷儀仗隊裡的立仗馬。這些高高大大的駿馬養得漂亮之極,任務則只是站在殿前一言不發。於是李林甫說:大家看見那些馬了嗎?可都是三品待遇。但如果亂叫一聲,那就什麼都沒有了。如今聖上英明蓋世,哪裡用得著你們多嘴多舌?要不要作仗馬之鳴,諸位自己看著辦。
據說,朝堂之上便再無反對的聲音。'11'
此事真偽難辨,因為李林甫在歷史上被妖魔化了。後人甚至說,他的為人是甘言如蜜,腹中鑄劍,由此產生了“口蜜腹劍”的成語。可惜李林甫的同僚,包括被他扳倒的張九齡和裴耀卿都沒有這樣說過,因此同樣可疑。'12'
毋庸置疑的是,他擔任宰相的時間最長。此前,宰相任職一般三年,最長的一個九年五個月。唯獨李林甫,任職十九年,獨裁十六年,堪稱空前絕後。'13'
這不可能沒有原因,也不可能沒有道理。
原因一般被認為有兩個,一是李林甫狡猾,二是唐玄宗糊塗。可惜這說不通。李林甫是否狡猾另當別論,但可以肯定唐玄宗並不糊塗。安史之亂時,已經成為太上皇並且避難成都的李隆基曾經與身邊人評點歷任宰相,數到李林甫時說了一句非常精準的話:此人的嫉賢妒能舉世無雙。
身邊人問:既然如此,陛下為什麼用他那麼久?
李隆基默然。'14'
這一沉默往往被理解為玄宗自知理虧,或者證明他在李林甫時代已經變得昏庸,其實不然。因為這次談話中,李隆基對宰相們的評論都很精準,甚至對宋璟評價不高。他的原話是:那個人的耿直,不過是沽名釣譽的手段罷了。
請問,頭腦如此清楚,能說是昏庸嗎?
結論也只有一個,那就是玄宗皇帝明明知道李林甫嫉賢妒能,也要用他,而且重用,正如他十分清楚宋璟未免“賣直以取名”之嫌,也仍然要委以要職一樣。
實際上玄宗不愧為明主。他知道金無足赤,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關鍵在於用得是不是地方,是不是時候。執政之初,要用善於變通的姚崇;撥亂反正,則要用依法治國的宋璟;建設國家,要用重視幹部的張嘉貞;打造盛世,又要用文采斐然的張說。他這是因人而異,各取所長。'15'
那麼,唐玄宗看上了李林甫的什麼?
懂事,執行力也強。
李林甫確實懂事。他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也知道該怎麼說,在什麼時候說。這往往被視為奸滑。但如果換個角度,也可以說是懂規矩。規矩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十分重要。懂不懂規矩,甚至也就是有沒有政治素質,而李林甫在這方面簡直具有天賦,這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