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的設想倒也簡單:由李光弼、郭子儀和皇帝自己各率一軍,從河北、河東和扶風交替出擊,讓敵人疲勞奔命於千里,不戰而潰。待來年開春,便命西北各軍與李光弼聯手直取范陽,覆其巢穴。逆賊退無所歸,留不心安,勢必人心惶惶鬥志全無。屆時,我軍四面圍殲,可以滅此朝食。
顯然,這是斬草除根一勞永逸的方案,肅宗卻在同意之後又反悔。原因也很簡單:他太想收復長安和洛陽,根本等不到兩年之後,也不認為范陽有多重要。'65'
◎安史之亂大事年表
公元 年號 月份 事件
755 天寶十四載 十一月 安祿山反於范陽
十二月 洛陽淪陷,封常清、高仙芝被殺
756 至德元載 正月 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 六月 潼關失守,哥舒翰投降
唐玄宗出逃,馬嵬坡事變
太子李亨與玄宗分手
安祿山軍進入長安
七月 李亨在靈武即位
757 至德二載 正月 安慶緒殺安祿山,即皇帝位 九月 郭子儀與回紇聯手收復長安
十月 收復洛陽
759 乾元二年 四月 史思明在范陽稱帝
九月 史思明佔領洛陽
761 上元二年 三月 史思明被殺,史朝義即皇帝位 762 寶應元年 四月 玄宗、肅宗崩,代宗即位 十月 唐與回紇聯手收復洛陽
763 廣德元年 正月 史朝義自殺
閏正月 回紇大軍回國,安史之亂平
不聽李泌之計的結果如前表所示,長安和洛陽雖然如願收復,戰爭卻又延續了五年,洛陽也再次淪陷。而且,安史之亂的最終平息,還要拜叛亂集團的內訌所賜:先是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謀殺,後是安慶緒被部下史思明斬首,然後是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絞死,最後是史朝義自殺。
如果他們團結一心呢?
難講。
可憐大唐人民,卻得為兩任皇帝的錯誤決策埋單。寶應元年(762)十月,帝國第二次收復洛陽。由於藉助了回紇的力量並有過協議,回紇兵進城以後便瘋狂掠奪,大火竟累旬不滅,殘暴程度不亞於“叛匪”。政府軍也以河南地區是“賊境”為由,所到之處一路擄掠,時間長達三月之久,肆虐程度也不亞於“同盟軍”。洛陽城的建築物全被毀壞,士農工商無論貴賤賢愚都只能以紙為衣。'66'
這可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民為國本。洛陽民眾的苦難,其實暗示著帝國的未來將命運多舛,只不過當局者還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只會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直到一個文明在潰爛中沉淪。
'57'見《新唐書·郭子儀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廣德元年十月條。
'58'令公一詞的解釋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廣德元年十月條胡三省注。
'59'見《新唐書·郭子儀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永泰元年十月條。
'60'見《舊唐書·郭子儀傳》。
'61'見《新唐書·李光弼傳》。
'62'見《舊唐書·李光弼傳》。
'63'見《舊唐書·李光弼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乾元二年十月條。兩書所記時間不同。
'64'見兩《唐書》之郭子儀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五月條及胡三省注。
'65'見《新唐書·李泌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七月條、十二月條。按,李泌論李林甫事與提出平叛方略,《資治通鑑》分別繫於至德元載七月和十二月。但《新唐書》記載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