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性考試即科舉制度選拔官吏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可科舉制度到了明王朝卻進入了一個死衚衕,成為阻礙社會前進的一種僵化制度。唐宋科舉考試範圍很廣,既有政治策論等從政藝術,也有詩詞歌賦等反映人情感修養的文學藝術,有時還考天文地理歷史知識,能夠較為公正地衡量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明王朝的科舉考試則對題材和體式進行了嚴格的規定,考試範圍極為狹窄,只以“四書”“五經”為題材,四書五經又以道學家領袖人物朱熹的註解為標準課本。試卷格式則硬性規定使用八股文。依照規定,作八股文不能發揮自己的意見,也不是自己在說話,而是儒家聖人系統在說話,看起來四平八穩,面面俱到,實際上什麼都沒有觸及。這種文體,跟代數學上的方程式一樣,用不著獨立思考——事實上是嚴厲地禁止獨立思考,只要把聖人系統的言語恰當的代入八股的方程式中,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知識分子所從事的惟一研究工作,是從“四書”“五經”中選出全部可作為考試的題目,請老於此道的八股作家,撰寫數百篇八股文,日夜背誦。考試時把適當一篇照抄一遍,就象賭博時押寶一拉,押中時就成為進士,被任命為官員;押不中則落第而歸,下次再來。透過這種途徑考中的知識分子是難得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不接觸其他任何書籍,甚至連四書五經也不接觸,沒有自己的思想,更沒有自己的情感,不知道人類還有別的知識和別的情操,只知道如何做八股文和如何做官,於是一種只有中國才有的“官場”社會形成了。
知識分子自此由社會的進步力量變為社會的阻礙力量。如果說先前的知識分子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春秋,站在時代前列的話,明王朝的知識分子的所作所為則叫人肉麻,為皇帝制春藥和為太監當奴才的知識分子應有盡有。
明王朝有一項不成文法,非進士出身,不能擔任宰相或部長級官員,也就是說只有知識分子才能當大官。科舉對知識分子的重要性一目瞭然,它是知識分子的惟一出路。漢唐王朝還有立功邊疆一途,明王朝則沒有任何其他機會。明王朝統治階層即由這類知識分子組成,他們對人的評價,完全以官職為標準,一種遺害無窮的官本位價值觀自此形成。
為了使官本位價值觀成為社會的惟一尺度,朱元璋還不準人當隱士,不準主動辭官,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必須圍繞著“官”打轉。
·19·
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原來被封為燕王,後透過“靖難之役”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取了皇位。他死後的諡號是“文皇帝”,廟號是太宗。後來,嘉靖皇帝將他的廟號改為“成祖”,所以後人便一直稱他為“明成祖”。
在我國古代著名的帝王當中,和明成祖的名字聯絡在一起的是鄭和下西洋、奴兒干都司、《永樂大典》,以及五徵漠北,80萬大軍下安南,浚通大運河,大規模營建北京,等等。作為一個封建帝王,明成祖能幹好其中一件事就足以躋身到著名帝王之列,他卻幹成了那麼多,而事實上還不止這一些。但是,他的名字也和“誅十族”、“瓜蔓抄”之類的殘暴行為聯絡在一起,因而使得他的形象嚴重受損。讓我們來看看這位大明皇帝波瀾壯闊的一生吧!
亂世嬰兒
1360年4月,朱棣出生於當時稱作應天府的南京。那時正是元末的戰亂時期,群雄並起,互相征伐。應天,是順應天命的意思。4年前(1356),朱元璋攻下集慶(南京),將集慶改名為應天。他要順應天命,推翻元朝,削平群雄,自己當皇帝。現在他又有了第四個兒子,照理應該好好慶祝一下。但幾乎與朱棣呱呱墜地的同時,前線傳來了陳友諒進攻太平(今安徽塗縣)的告急文書。陳友諒如果攻陷了太平,並要接著進攻應天。但軍情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