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不過匈奴。
但他們在主和的同時,從未放棄整軍備戰,來日復仇。
就像周亞夫所說的那位奉春君。
此人本姓婁,名敬,後被劉邦賜姓劉。
他就是漢室主和派的祖師爺跟和親政策的始作俑者。
但哪怕是劉敬,在制定了和親政策後,從匈奴歸來,立馬就建議實施強本弱末政策,加強關中的力量,防備匈奴。
周亞夫之後,申屠嘉也道:“陛下,老臣曾親於呂后之時,立於東宮軍議之中,彼時,匈奴冒頓,以言語辱及呂后群情激奮,眾皆曰:可戰,獨穎陰懿候灌公諱嬰執劍而立:有敢言戰者,皆曰可殺,呂后於是乃止,事後,臣私下獨與灌公議之,灌公對臣曰:豈非不戰乎?事不可為也,若遺吾騎兵三萬,戰將十人,當可出塞北擊匈奴,取其單于之頭,懸於北闕!今陛下鐵騎八萬,帶甲百萬,雪平城之恥,復呂后之仇,正在當時!”
申屠嘉的話,也讓許多的將軍列侯,都心生共鳴。
尤其是在長城上吹風沙的將軍們,更是感同身受。
大家在匈奴人面前,憋屈了幾十年,忍耐了幾十年,多少手足同袍,死在匈奴人的襲擊之下。
誰願意一輩子縮在長城之內。
男子漢大丈夫,本當快意恩仇。
對於匈奴,大家都覺得,是時候讓匈奴人知道我們的厲害了。
八萬換裝了全新裝備的騎兵,就是大家的底氣所在。
全新的裝備和全新的戰術,使得每一位漢軍將領,都確信,自己確實已經擁有了對匈奴的戰術和裝備優勢。
更何況,匈奴人在幕南,兵力出現了空虛。
趁他病,要他命,是每一個合格的將軍的本能。
至於和親條約什麼的?
那不就是一張擦屁股都嫌太硬的紙嗎?(未完待續……)
PS:這個月我決定要發奮一下了,15年的最後一個月,怎麼著也得拿出點態度來~
第六百零九節 定策(3)
劉徹聽完申屠嘉的發言,緩緩的抬動了一下手臂。
對匈奴復仇,同樣是漢室王朝的政治正確。
從劉邦開始,這個使命就已經深深印刻進漢室王朝的骨髓之中。
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敢公開放棄對匈奴的復仇戰爭。
事實上,也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會放棄對匈奴復仇。
道理也很簡單。
這個世界只能有一個老大,一山不容二虎!
所以,劉徹不能拒絕將軍們的提議。
劉徹站起身來,看著群臣,朗聲道:“高帝遺朕平城之憂,呂后單于書絕勃倫,朕一日不敢或忘!”
這個態度是一定要表的。
也是維繫君臣關係的基石。
“昔齊襄公復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劉徹繼續道:“仲尼曾曰:十世之仇,猶可復也,是以朕即位以來,賞勵士卒,任用賢將,開考舉,廣開言路,遍取英才,輕徭薄賦,鼓勵農桑,以勸耕為要,為的就是來日,提兵北上,執單于於朕御前,獻俘於高廟!”
劉徹這番話,算是說到了群臣的心坎裡面去了。
北上出塞,擊敗匈奴,雪呂后之恥,復平城被困之仇,這就是當前漢室軍方的主流意見和民間的共識。
六十年前的平城之戰,漢室不清楚,匈奴人是怎麼想的。
但反正,漢室這邊是不服氣,也不甘心的。
明明打了個五五開,卻受限於經濟和政治。只能低頭認慫,簽訂屈辱的和親條約。還要眼睜睜的看著匈奴人在自己面前耀武揚威,任何一個骨氣有尊嚴的人。都不會舒服。
更別說之後幾十年,匈奴人隔三差五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