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即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將《史記》公佈於世。今天我們有幸讀到《史記》佳作,也得感謝楊惲。
二、其文其心
在司馬遷之前,有微言大義的《春秋》、有國別體史書《國語》,但是沒有出現過上下三千年的通史,集大成者是司馬遷的《史記》。
觀《史記》一書:不因事記史,以史料堆積的形式來著史,若是如此《史記》也終淪為“故紙堆”。司馬遷認為舉頭三尺有神明,不枉言戲說,秉筆直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少卿書》),貫穿古今,評功論過,天文地理人事一一備述,可謂當時的百科全書。論其史學價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一座偉大的豐碑。《史記》同時開啟了中華民族務實重史之風,從此為前朝修史成為國之大事。
覽《史記》一書:司馬遷不失為文學家,以文學之筆法“述往事,思來者”(《太史公自序》),篇篇奇文,句句妙言,文采飛揚,深得漢文之盛境。他的創紀傳體史學體式更是開啟了中華傳記文學的先河,為我國古代文學立下了不朽的豐碑。無怪乎梁啟超譽之“千古絕作”,魯迅贊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史記》一書:司馬遷不失為思想家,拋棄“以事為綱”的舊式,採用“以人為本”的紀傳體新式,記帝王將相又記社會人物。他拋棄“文以記事”的史筆陳式,採用“文以載道”的《春秋》筆法,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主旨,微言大義,實錄中帶著褒貶傾向,富有批判精神和強烈的人民性。
品《史記》一書:其間也閃爍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發憤圖強的精神。司馬遷很讚賞那些為了求取不凡的成就甘受一時屈辱的人。比如說曠世將才韓信不恥受胯下之辱,勇冠三軍的季布甘為奴隸,在司馬遷看來,都是“烈丈夫”才能有的壯舉。這裡面,也包涵司馬遷完成《史記》而忍辱不死的體驗。
可以說《史記》是司馬遷的政治抱負的展示、內心世界的告白。《史記》記的是良心,這良心是歷史的良心;記的是民心,這民心是社會的民心。正是這良心和民心,才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價值核心。因此就塑造中華民族性而言,孔子、司馬遷兩人當論首功。
由司馬遷《史記》開啟先河,煌煌《二十五史》恢宏鉅製湧現在我們面前。面對這浩如煙海的史籍,我們可以驕傲的說,“我們有偉大的過去!”金庸曾說過,中華民族的文明為什麼比其他的三大文明傳得那麼長久呢?因為我們中國人對自己的祖先從小就崇拜,我們這些文化都是從祖先那裡一路累積下來的。在這個累積的過程中,司馬遷功不可沒,他制定了紀傳體的正規化,使得我們許多祖先栩栩如生!
史家有一身正氣,方能留下正史。司馬遷作為太史令,是皇帝可以生殺予奪的臣下,而皇帝貴為天子,也會落入太史令秉直而書的筆下。因此,《史記》弘揚的是中華民族正氣。正是這股正氣,歷朝歷代皇帝的頭上都懸了一把利劍,即使胡作非為也要費盡心機去文過飾非一番!中華民族正氣之歌常唱不衰,也得感謝司馬遷!
是的,我們得好好感謝司馬遷!他的一部《史記》滋養了多少人?那些大學教授們評《史記》論司馬遷,賺了多少口水錢;那些影視製作人從《史記》中翻拍出《漢武大帝》、《漢楚相爭》、《淮陰侯韓信》等等,賺了多少收視率;而我們呢,也有幸可以讀到佳文名作,從中明白“人固有一死,死或者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生死大義,從中看到栩栩如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