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繁榮發達。
【原文】
61·10孔子曰:“文王既歿,文不在茲乎!”文王之文,傳在孔子。孔子為漢制文,傳在漢也。受天之文,文人宜遵。五經、六藝為文,諸子傳書為文,造論著說為文,上書奏記為文,文德之操為文。立五文在世,皆當賢也。造論著說之文。尤宜勞焉。何則?發胸中之思,論世俗之事,非徒諷古經、續故文也。論發胸臆,文成手中,非說經藝之人所能為也。
【註釋】
歿(mò末):死。
茲:此。這裡指孔子自己。引文參見《論語·子罕》。
孔子為漢制文:王充認為孔子整理儒家經書是為了漢朝傳播文化。
受天之文:承受從天而降的文章,這裡指上述《尚書》、《禮》、《春秋》和《論語》等儒家經書失而復得。
六藝:指禮、樂、射、御(馭)、書、數。五經六藝:這裡指誦習和解釋五經六藝。諸子傳書:泛指先秦諸子的著作。
造論著說:指寫出有獨到見解、自成體系的著作。
文德:指體現德行的文彩,即禮儀規定的文飾,主要表現在衣服上。王充認為德高官尊的享用的文飾就繁。參見本書《書解篇》。文德之操:即上文所說的“大人君子以文為操”的意思,指用禮儀規定的文飾修飾起來的這種大人君子的儀表。
【譯文】
孔子說:“周文王死了以後,一切禮樂文化不都在我這裡嗎!”周文王時代的文化,承傳在孔子。孔子為漢代整理文化典籍,承傳在漢代。承受從天而降的文化,文人應當奉行。五經、六藝是文化,諸子著作是文化,著書立說是文化,上書奏文是文化,文飾儀表是文化。在世間能夠成就五種文化當中的一種,都應當受到稱讚。著書立說的文化,尤其應當嘉獎它。為什麼呢?抒發胸中的思想,論述世俗間的事情,不僅僅是背頌點古經、續寫點舊文章而已。議論發自胸臆,文章成於手中,這不是隻懂得解釋經書的人所能做到的。
【原文】
61·11周、秦之際,諸子並作,皆論他事,不頌主上,無益於國,無補於化。造論之人,頌上恢國,國業傳在千載,主德參貳日月,非適諸子書傳所能並也。上書陳便宜,奏記薦吏士,一則為身,二則為人。繁文麗辭,無上書。文德之操,治身完行,徇利為私,無為主者。夫如是,五文之中,論者之文多矣,則可尊明矣。
【註釋】
參貳:鼎立為三,並列為二。
無上書:據文意並參照下文“無為主者”,文句應為“無為上者”。
徇:曲從。
【譯文】
周、秦時代,諸子都在著書立說,論述的全是其他事情,沒有稱頌帝王的,對國家沒有什麼好處,對於教化也沒有什麼補益。寫作《論衡》的人,歌頌君王的功德,弘揚國家的隆盛,使國家的功業流傳千載,使君王的德行與日月同輝,這不是剛才提到的先秦諸子的著作能夠相比的。上書陳述治理國家的建議和辦法,寫奏記向上級推薦官吏士人,一則是為了自身,二則是為了他人。文章繁多辭句華麗,卻沒有一點是為了君王的。在文采儀表上,根據禮儀修養自己,使行為完美無缺,實際上仍是為了個人的私利,沒有一點是為了君王的。如果是這樣,五種文化之中,著書立說的文化是最好的,因而值得尊重也就很清楚了。
【原文】
61·12孔子稱周曰:“唐、虞之際,於斯為盛,周之德,其可謂至德已矣!”孔子,周之文人也,設生漢世,亦稱漢之至德矣。趙他王南越,倍主滅使,不從漢制,箕踞椎髻,沉溺夷俗。陸賈說以漢德,懼以帝威,心覺醒悟,蹶然起坐。世儒之愚,有趙他之惑;鴻文之人,陳陸賈之說。觀見之者,將有蹶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