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哪月;
才能夠收回那無盡的寶藏?
爹孃啊;爹孃啊;
什麼時候;
才能歡聚一堂?!
《松花江上》在1936年發表後,強烈地觸動了中國人的亡國之痛,歌聲所至,莫不唏噓,成為中華民族刻骨難忘的抗日歌曲之一。
這首哀婉悲憤的抗戰悲歌,曾那樣廣闊地迴盪於滿目瘡痍、戰火燎原的中華大地,聞聽此曲,多少人或思鄉情切淚如下雨,或轉戰千里奔赴戰場。
這首歌對於當時寇深禍亟,災難頻仍的中國,對於輾轉於水深火熱中的億萬蒼生,所起的那種喚起、激勵作用,任何人做任何想像也不為過。
多少年來,《松花江上》以其悲愴激盪的音符,永遠留住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留住了民族的辛酸血淚。
“松花江上”是當時祖國山河的代稱與象徵,震撼、振奮了多少人,多少進步青年唱著這首歌奔向延安,奔向戰場,民族心靈的創痛,悲涼憤懣的氣氛,那東北淪陷的痛苦,多少年後仍令人聞曲悲嘆,感發興起。
《松花江上》的旋律,將永遠激盪在民族的心靈史上,成為那段血與火歲月的印記,使我們激憤,使我們嘆惋,使我們清醒,使我們奮起。
一天清晨;重重的敲門聲驚醒了他們;開啟院外大門後;十幾個憲兵擁了進來。他們先闖進東北學生的屋裡;亂翻了一通後;又到房主家問這幾個學生有沒有越軌行為。
房主機警的回答:我們剛搬來不久;沒有發現什麼問題。
憲兵們一無所獲;灰溜溜地走了。當房主跑進東屋時;這幾個學生衝著他哈哈大笑;他們讓他蹲下看床板底下;原來他們把所謂的”禁書”都壓在床板下了。
他對他們的機智和勇敢深為欽佩。
日寇的鐵蹄血腥地踐踏進來了,踐踏進形同虛設的國門。
長城內外一片血海一片火光,全國的眼睛和心中淚水都在流淌。
激情吶喊,如號角吹響在中華的大地上。有的熱淚盈眶,有的低頭飲泣,有的仰天悲號,有的攥緊了拳頭…。
那胸中的憤怒再次響徹寂靜的夜空,歌聲激起了學生們對家鄉的懷念,漸漸可以聽到房間中的哭泣聲。
又是一次大轉移。
流亡,流亡,這遭遇更加深了他們對故鄉的思念。
風雨的遷徙路上,到處是這淒涼的歌聲。
東北流亡學生的抗爭取得了勝利;國民黨組建青年軍的設想無法實現。
這時東北流亡學生在地下黨的幫助下;迅速成長起來。
他們如飢似渴地學習共產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
歲月流逝,人生滄桑並沒有能夠磨滅這些珍貴的回憶。
二.
王慶華和夢梅按時來到“天壇”公園東北流亡學生的聚居之地。
不單是他們各個學校也都派了代表參加。
會上大家引亢高歌抗日愛國歌曲,《松花江上》,《當兵去》,《八百壯士》,《錢是誰的?》,《五月的鮮花》,《大刀進行曲》。
發表言辭慷慨激昂的抗日演講,感同身受不少同學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在國破家亡,烽火連天的抗日救亡歲月中,東北流亡學生從白山黑水走來,迎著時代暴風雨成長。
“祖國的大好山河被日寇一片一片地吞噬,北平所轄也是危在旦夕,只有團結抗戰才能收復祖國的山河。
我們是無罪的;抗日救國有什麼罪?
東北的三千萬同胞當了亡國奴,制止人民抗戰救國的才是真正的罪人!”
“國難當頭,抗戰高於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