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感染、輿論傳播而征服人心,甚至跨越歷史,留下長存風範。人格的力量來源於人格的高尚。品德高、作風正、修養好的領導幹部,才能產生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才能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鄧小平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得有針對性,細緻深入和為群眾所樂於接受,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凡是需要動員群眾做的,每個黨員,特別是擔負領導職務的黨員,必須首先從自己做起。”###強調:“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做好,取決於我們黨的自身建設和各級領導幹部的言行表現。要求群眾做到的,黨員幹部首先要做到。”人格的力量,在廣義上泛指領導者透過其言談舉止、行為活動所體現出來的一切優良人格因素的總和;在狹義上指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帶頭實踐自己所倡導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和教育群眾。無論廣義還是狹義,都是指內在精神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透過優良的行為表現優良的人格。其核心就是領導者言行一致,表裡如一,以身作則和率先垂範的品質。
人格力量對於真理力量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實際意義:
第一,用人格立“資格”。領導者應是真理的踐行者,真理的代言人,應具有能夠代表真理的主體資格。但這種主體資格不是指領導者所具有的官員名分,也不是指由官方授予的某種權威身份,而是指領導者“憑什麼”、“有什麼資格”來領導別人,教育別人。難道僅憑著一紙任命,一把交椅麼?顯然,真正的、實際的資格不在於此。內在的資格、實際的資格只能是取決於群眾的認可,即被領導者是否從內心裡認同你是否確有資格,承認你是否確有權威。領導者的人格形象愈是優良高尚,則其主體資格愈能得到被領導者的認同。反之,如果領導者缺乏人格魅力甚至人格低下,被領導者就會懷疑甚至否定其主體資格,雖然可能表面上服從領導,但內心卻極不情願、很不服氣,甚至公開拒絕接受領導。這樣,領導者也就在事實上喪失了主體資格。正因如此,黨的三代領導人都極為重視領導者的人格素養。毛澤東指出:“因為他們是教育者,是當先生的,他們就有一個先受教育的任務,在這個社會制度大變動的時期,尤其要先受教育”。鄧小平強調:愈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領導幹部“就愈要身體力行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否則,我們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裝,還怎麼能教育青年,怎麼能領導國家和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提出:“領導幹部要堂堂正正做人”,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這裡,三代領導人所提出的“先受教育”、“堂堂正正做人”以及“三講”等要求,實質上都是強調,作為教育者的領導者,必須在人格上高於優於受教育者,以過硬的人格作保證,才有“當先生”的資格,才能成為合格的領導主體,才能算是具備資格的領導者。
第二,用人格證真理。這種“證”當然不是理論論證、邏輯論證。它不是靠領導者的言論來抽象地“證明真理”(即言教),而是領導者以其優良人格形象的直觀“教材”,作為活生生的“案例”來生動地“論證真理”(即身教)。在言教中,領導者是“真理的代言人”,而在身教中,領導者直接就作為“真理的化身”,使真理“不證自明”,因而比言教更有說服力。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