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戲碼,製成油印戲單的。有很多外面不常演、甚至長期絕跡於舞臺的劇目,由於主人家要看,也會在堂會上出現。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北京劇場的歷史記憶(10)
社會上的商業性演出一般是一個班社佔據一個劇場,不同班社的名角很難聚到一起,除非賑災等公益性活動才會有很多名角在一起演出的合作義務戲;但是堂會就不同了,根據主人家和戲劇界的交情,可以邀請不同班社的主要演員來湊幾齣合作形式的拿手戲,這也是堂會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清朝中葉以前,對於旗人的管理非常嚴格,上面曾說到旗人不允許進劇場看戲,但是並不禁止出席堂會,旗人可以到人家府第去看戲,同時旗人家也可以請戲班來演堂會。
堂會觀戲可以邊吃、邊聊、邊看,比較隨便,而且演出環境也比劇場要好。劇場或熱或冷,又骯髒,有些人看戲的時候大呼小叫不文明,但是看堂會戲基本不會遭遇這樣的情況。
此外堂會還可以為女賓提供看戲的機會。上面說過民國以前女賓是不能到劇場看戲的,但是堂會女賓可以到場,這些都是堂會戲受人歡迎的地方,於是很多人就變著法去打聽哪一家有堂會。當時北京城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跟今天都不一樣,人口也要少得多。某一宅第有什麼舉動,可以說四九城都能知道。尤其是那些名角,比如說像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餘叔巖以及後來的很多名角到什麼地方出堂會,訊息都會不脛而走。
當時雖然很多大宅門的門禁也很嚴,但戲迷卻能鑽頭覓縫找路子進去。一種辦法就是轉託關係,有些跟主家並不是很熟,或者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也能夠拐彎抹角,甚至買通家下的一些僕人混進去。還有一種乾脆就是混的。怎麼混呢?生日慶典大家都要送禮,咱們中國人不作興當面開啟包看。戲迷也能封一個紅包,裡面的錢可能極少極少,因為當時不開啟,就可以冒充親友進去混吃混喝混戲看。堂會演出都是非常精彩的,前面的帽兒戲可能比較亂,可是到了倒數第四第三齣戲上演的時候,也就是晚上*點鐘以後正戲開鑼,大家就會安靜下來,聚精會神地觀劇了。
也有的堂會實行請柬制。有人沒有請柬,最後被人識破,不得不哀告請求在邊上聽聽,大家看他可憐,也就同意了,這樣一來就使得堂會戲往往擁擠不堪。可以想見,就是再闊的大宅門,容量也是有限的,記得韓世昌先生就曾寫到過夏天演出時汗流浹背、擁擠不堪的狀況。這樣到了壓軸戲、大軸戲要上演的時候怎麼辦呢?有的人家竟詭稱閘盒壞了,沒有電了,戲演不成了。於是主人和一些貴賓到房間裡面休息或是吃個宵夜,這個時候漆黑一片,很多人耐不住性子走了。等重新修好電燈,大放光明的時候,人可能已走了三分之一,這再重新開鑼。
堂會戲還為票友提供了一個登臺的機會。當時在北京有一些叫做“耗財買臉”的人,自己有極大的戲癮,可是又不能下海,也不能到外面去參加營業性演出,於是就在堂會戲中串演一兩個角色。這些人雖然被戲曲界稱為“棒槌”、“丸子”,但是自己的戲癮卻得到了滿足,甚至還有很多名角給他配戲。當時堂會戲能興盛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凡有好的堂會,整個北京劇場的正常營業性演出都會受到影響。因為如果某幾個名角被一家堂會請走,那麼像廣和、中和、吉祥、開明等劇場上座率都會銳減。演員流失了,觀眾也流失了,這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堂會戲是為少數人服務的,但在戲劇史上卻佔有重要地位,很多名角很難有機會湊在一起演出,只有在堂會戲中才能夠達到強強聯合的精彩陣容。
北京劇場的歷史記憶(11)
老北京劇場的臺前幕後
關於舊時代的劇場演出,侯寶林先生有段相聲十分形象,劇場裡有賣香菸、糖、瓜子什麼的,又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