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四將的脫穎而出是建立在一個並不牢固的政治基礎之上。原來,“以文制武”作為祖制,在南宋並未得到改變,只是有所鬆動而已。而且趙構政權自建立伊始,就將北宋那學名叫“黨爭”,實際就是“窩裡鬥”的精神毫無懸念地儲存下來。
“窩裡鬥”的玄機(2)
何為“窩裡鬥”,說白了就是自己和自己人較勁,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煮豆燃豆萁”。按理講,“窩裡鬥”是小人的專長,其實不然。北宋中期的王安時和司馬光,都是青史留名的“大家”,卻也都是“窩裡鬥”的高手,只不過在行為上光明磊落一些罷了。
而在南宋初年名目繁多的“窩裡鬥”專案中,其中又尤以文臣、武將兩個集團之間的相互攻炫為甚。武將們喜歡拿文臣的“娘娘腔”開涮,認為讀書人只會吟風賞月、故作一些沒有什麼實際內容,就如“小布林喬亞” 般的無病之呻吟;而文官們則將軍隊幹部擁兵自重,看成是和諧社會的一大隱患。
雖然“重文輕武”曾經是宋廷一項比計劃生育還重要的國策,可隨著南宋步入武將掌兵時代,軍隊幹部也開始擺脫了“二等公民”的尷尬地位。
在政府的默許下、在戰火硝煙中,宋廷逐漸發展起以張(俊)、韓( 世忠)、劉(光世)嶽(飛)四將和西北吳玠為首的五支主力軍。其中:
1.中線:
1)岳家軍駐紮在長江中游的兩湖(湖南,湖北):
兩湖的前沿——湖北北部,雖然與河南地區有大別山、桐柏山相隔,但是漢水支流唐河、白河衝擊而成的南陽盆地卻是湖北進入中原的捷徑。從湖北的襄陽一帶出兵,向北穿過南陽盆地,越過伏牛山低矮的丘陵,可長驅直入到以河南洛陽、開封為重心的中原腹地。
優越的地理環境,再加上作戰能力“超級棒”的岳家軍,兩湖地區因此而成為了北伐中原的重要基地。
2)劉光世的部隊以今天的安徽合肥為大本營,坐鎮長江下游的淮西地區;
3)張俊所部主力集中在今天的江蘇南京周圍,既是首都杭州的一道屏障,也是對中線劉光世人馬的一種補充。
2.東線:韓世忠的人馬雄踞楚州(今天的江蘇淮安),虎視山東,為長江下游北岸——淮東地區的一道屏障。
3.西線:以名聲、資歷稍遜於中興四將的吳玠、胡世將等為代表,坐鎮西北地區的川(四川)陝(陝西)一帶,控扼著南宋長江上游防線。
該路南宋軍隊雖然利用西北地區多山地的特點,緣山截嶺、據險以守,並且採取主動出擊的積極防禦,殺傷了敵軍的有生力量,粉碎了金兵透過陝西南部佔領四川、控扼長江上游的戰略企圖,但卻並未改變敵強我弱的局面,始終處於一種防守的態勢。 。 想看書來
“窩裡鬥”的玄機(3)
中興四大將組成的協防中:
1.東線的韓家軍、中線的岳家軍作戰能力較強,是北伐的主力部隊,就好象足球隊裡的郝海東、鄭智那樣的大前鋒,屬於進攻型選手。但是坐鎮淮東的韓家軍在1136年、1140年北伐中原的兩次戰役中,卻鮮有上鏡的表現,沒有與中線的岳家軍起到遙相呼應的作用。
造成這種令人有些遺憾的效果,是由於南宋在江淮一帶主要採取一種守勢。韓家軍名義上有八萬人,但實際上駐紮在一線江蘇淮安地區,可用於進攻的兵力僅三萬人。
2.中線:
防守淮西的劉光世部前望淮河、背靠長江,負責補漏的張俊則坐鎮京機要地。這兩個弱旅雖進攻明顯不足,但防守綽綽有餘;別看對陣少數民族同胞戰果顯得有些青澀,修理二狗子偽齊、維持社會治安倒也真稱得上是專家級的好手,總是能找到名將的感覺。
這種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