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三十七年,冬,太子蕭易夥同河東太守宋呂洋殘害皇子案東窗事發,朝野震盪。
宋太傅與百餘位清流文官當朝奏對,以蕭易不忠不孝、不足以為天下表率為由,要求廢黜太子之位。
又有太學翰林院學子聯名上書,認為太子對幼弟動手,毫無仁愛之心,不可勝任天下共主。
建寧帝是位長壽的君主,在位近四十年,如今已是耳順,身體江河日下,而蕭易恰逢春秋鼎盛,他在朝中攬權一事本就惹了建寧帝猜忌,如此一來,更是容他不得。
於是皇帝與內閣六部商議良久,最終一道聖旨廢黜蕭易太子之位,又因著皇后求情,改立蕭易為寧王,幽禁王府,無詔不得出。
隨後六個月中,建寧帝拉開了一場對太子黨羽浩浩蕩蕩的大清洗。
雪片般的供詞卷宗飛往刑部、御史臺與大理寺,各部門長官的書案堆積如山,私吞銀錢、謊報賬目、結黨營私、陷害忠良,樁樁件件抵賴不得,建寧帝摔了好幾方玉璽,東廠錦衣衛傾巢而出,朝野上下談東宮而色變。
等一切塵埃落定,朝中臣子已換了小半。
同年春,一皇子蕭紹入主東宮。
建寧帝擔憂他品行紈絝,不堪重任,刻意將人安排到御書房,每次批改奏章、面見下臣,都要蕭紹在旁聽,學著治國理政,而讓他驚喜的是,小兒子天資絕佳,還一改往日習氣,僅僅聽了幾月,便能將事務處理的井井有條。
就連宋太傅看蕭紹的眼神也古怪了不少,不時捏著鬍子嘀咕:“老夫真看走眼了不曾?”
但其實,蕭紹還是藏拙了。
前世做了那麼些年皇帝,蕭紹早就駕輕就熟,他恰到好處的拿捏了“浪子回頭”“紈絝悔改”的情節,一步一步,從青澀稚嫩轉為成熟的君王。
如此數月後,平靜的宮闈再次被攪亂了。
建寧三十八年冬,皇帝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這位在位近四十年的君主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將手中事務盡數甩給了東宮,幽居宮內,開始拜佛修道,安心養病。
蕭紹並不意外,前世他父皇也是這個時候離開的。
建寧帝並非生病,而是無疾而終,走的還算安寧,他如今已六十有餘,將近古稀之年,在大乾的所有君王中,算是長壽的了,故而當這一天真的要來臨,父子一人都還算平靜。
蕭紹入宮更勤了些,每日同建寧帝一同吃齋用飯,終於,在前世他記憶裡的這一天,建寧帝在蕭紹和皇后的陪伴下閉上雙眼,溘然長逝。
蕭紹同禮部商議了諡號下葬等問題,而後在百官朝賀之中戴上十一旒冕,登基為帝。
足足比前世早了六年。
一朝天子一朝臣,蕭紹這廂剛剛登基,他父皇的總管太監李德全便請辭了掌印之位,在蕭紹面前躬身俯首:“陛下,您看著掌印,是戚公子……?”
自打蕭紹入宮,戚晏也搬了進來,和蕭紹住在一處,時常出入御書房,比前朝寵宦
還有得寵,可蕭紹卻沒給他任何身份,李德全拿不準怎麼稱呼,只能叫一聲戚公子。
蕭紹:“他不做掌印,我另有安排。”
戚晏真不知道安排是什麼,他只是跟著蕭紹,安安靜靜幫他批奏章,小事戚晏自個決斷,大事要事則挑出來給蕭紹過目,還工工整整的寫好了評語,如此一來,蕭紹的工作量比前世小了一倍不止,頭也不昏了,腰也不痛了,也不過勞了,他甚至有時間在批改間隙,撐著脖子觀賞戚晏。
儼然將他當成了名貴的觀賞植物。
小探花現在沒名沒份的,也沒個具體職位,他穿著宮內的宦官服侍,黑髮規規矩矩束在三山冠裡,一身紵絲青素衣,外罩玉色素紗,腰用一指寬的腰帶束了,恰好勾勒出腰線,坐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