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員工和學生一起反對北大校長陸平。
1965年秋,在京郊南口村任該村社教隊副隊長,分管整黨工作。'7'
1966年文革初期,未被打倒,屬於逍遙派。
1967年夏秋之交,加入周培源等為首反對聶元梓新北大公社的北大造反派組織井岡山兵團,被推選為東語系勤務員。'8'同年11月30日深夜被抄家,找到“反革命”證據,被打倒。受到造反派兩派審訊,動念自殺,又被抓去批鬥。
1968年春,在北大勞動改造。5月4日,在煤廠大批鬥。次日與100多個黑幫分子被拉往十三陵附近的北大分校勞動改造。不久關入牛棚。1969年春節前,半解放,回家。同年在延慶新華營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1970年春節回校,擔任門房工作。
1973年…1977年 翻譯完成《羅摩衍那》。
1978年復出,續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2'。
1984年任北京大學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5'。
1999年,應聖嚴法師之邀,赴臺訪問,並祭拜胡適墓園,撰寫《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一文'9'。
2003年起,因病入住301醫院。
2004年,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主辦,2004(甲申)年9月在北京舉行“2004文化高峰論壇”上,許嘉璐、季羨林、任繼愈、楊振寧、王蒙 (作家)五位發起人領銜、七十二名文化人士共同簽署的《甲申文化宣言》於會後釋出。該宣言強調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情況下文化多樣性共存的必要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平等權利。'10'
2008年1月,季羨林獲印度公民榮譽獎'11'。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病逝於301醫院,享年98歲'12'。其子季承稱季羨林因心臟病突發昏迷,而後搶救無效而去世'12'。